把握时代文艺发展方向 左翼文艺组织建立后,迅速掌控了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主导了中国新文艺的发展,把握了文艺发展的方向。除了自办刊物,占领中间甚至右翼的报刊,利用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形式,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深入底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培养文艺青年,倡导大众文艺和文艺大众化,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研究表明,左联成立时,当局搜集了参加成立大会的人员名单,不久就实施查禁和抓捕,到1931年初,以左联五烈士被害为标志,左翼文艺运动陷入低潮。之后,左翼在中央文委的领导下,主动转变策略,采用表面灰色化的方法,降低姿态,团结吸收中间文化人加入阵营,利用中右翼报刊发表左翼作品。1932年,当左翼从压迫中逐渐抬起头来的时候,出现了极“左”的偏向,有人写出了《汉奸的供状》,宣泄极端的激烈情绪。鲁迅指出“辱骂与恐吓决不是战斗”,但是他们并不服气,甚至反唇相讥。同时在与“第三种人”论争中,也暴露出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以及极端化情绪。这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张闻天亲自执笔写了《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严肃指出:使左翼文艺运动始终停留在狭窄的秘密范围内的最大的障碍物,是“左”的关门主义。左翼在与“第三种人”论争中显示了极“左”观念,把可以团结利用的力量推出了门外。之后,左翼调整了论争的策略和方式,团结并发挥中间力量的作用,扩大了战线,增强了左翼阵营的力量。 1932年,当中国电影不景气的时候,一些国内电影公司因使用旧创作班底,作品缺乏号召力,处于步履维艰的状态,鉴于左翼的巨大影响力,他们找到左翼文化界请求帮助。左翼在瞿秋白和中央文委的鼓励下,派人进入这些公司,帮助他们写剧本、执导影片,很快产生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影片,如《风云儿女》《渔光曲》《大路》等,一批优秀音乐作品也随之产生,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从而主导了电影界的发展方向。先期出版的吴海勇的《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就党的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关联展开论述,直击电影与政治的核心内容,不仅注重还原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电影运动的全过程,而且还尝试从宣传战的全新视角重审这一段过往,从而对中国共产党与左翼电影运动的关联作出了新的历史解读,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左翼电影运动提炼出历史经验。与此相联系,曹树钧《剧联与左翼戏剧运动》,讲述了左翼剧联在党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开创中国戏剧运动新纪元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共党组织始终把握着整个进步戏剧界的方向。 乔丽华所著《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书稿,全面梳理了左翼美联的历史,及其与左翼美术运动的关系,通过挖掘“八大联”文献、出版物和报刊资料,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新证据,通过对美联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梳理,第一次完整勾勒出左翼美联的整体面貌,体现出中共党组织在其中的巨大作用。孔海珠的《文总与左翼文化运动》,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界总同盟(文总)的历史脉络,发现了大量新史料,查明了文总在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下顽强不懈地开展左翼文化运动,直到1935年的艰难时刻仍在力图重整军威,勾画出中共党组织把握左翼文化运动方向的历史面貌。 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从1930年到1936年存在仅六年,但它在中国20世纪历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却是无法磨灭的,从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文化战略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左翼文艺运动,总结党主导文化战略、引领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战略,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作者为鲁迅纪念馆原馆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