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的国家图书馆弘文堂,长年展示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重要出版物。近些年,在《中华再造善本》、影印版《永乐大典》《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鸿篇巨制旁,人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衢州文库》《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等地方大型文献丛书的身影。 “人们常说: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地方文献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记忆,涵养着千百年地方文化的根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审殷梦霞参与过多部地方文献的影印出版工作,她指出,中国人有“盛世修典”的优良传统,历史上,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各级政府往往会出面主持整理地方历史典籍,编纂大型文献丛书。民国时期战乱较多,也出现了《云南丛书》、鲁迅的《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乡邦文献汇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各类大型历史文献的编纂活动呈蓬勃发展之势,除有国家层面主持的大型项目外,不少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其中。”殷梦霞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间,至少有近30个地方文献整理项目陆续启动,其中既有《中原文化大典》《山东文献集成》《湖湘文库》《巴蜀全书》《云南丛书续编》等省级文献汇编项目,也有《广州大典》《金陵全书》《苏州文献丛书》《宁海丛书》等市县级地方文献汇编项目。 殷梦霞分析,十几年前,地方文献整理汇编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而近几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部省市也纷纷加入其中,2010年《巴蜀全书》《巴渝文库》启动,2014年《红河文库》启动,2015年《遵义丛书》启动,2016年《贵州文库》启动。 “各地纷纷启动大型地方文献整理项目,既是民众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则为地方文献整理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殷梦霞认为,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全唐诗》等“庙堂文献”固然重要,但地方文献的整理与保护也是整个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的文献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多元、多层级的文献体系。系统梳理、全面了解、积极保护、广泛传播一个区域的优秀历史典籍,既是追寻根脉、继承传统的切实作为,也是宣传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新动力的有效措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