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殷梦霞看来,全国古籍普查、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让历史遗存的家底逐渐清晰。同时,众多文献收藏机构服务与开放意识的不断提升,都为地方大型文献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文献获取的更多可能。 然而,很多地方文献传世稀少,搜集、整理起来并不容易。比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衢州文库》,其中的《衢州文献集成》辑集、整理了民国以前记载衢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236种重要史料文献,除一部分来自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公藏机构外,柴望的《四隐集》、张德容的《二铭草堂近科墨选》、郑永禧的《不其山馆诗钞》《老盲吟》等不少孤本文献都是从私人藏书家处征集而来的。 在一种著述有多种版本的情况下,如何辨别、选择最佳的版本,也是整理者和出版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当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每有所观,辄影存之。后有善者,前即舍去。积年累月,均得有较胜之本。’如今,我们影印出版地方文献,在底本的选择上同样应该慎之又慎,选用真正的善本。”殷梦霞认为,整理出版地方大型文献整理项目,不仅要有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撑,同时还需要文献收藏部门、专业学术团队和优秀出版机构的共同参与,才能保障图书的出版质量。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