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红军票”缘何引得人人争着要(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解放日报 万立明 参加讨论

    坚决杜绝乱用现象 避免损害群众利益
    苏维埃国家银行进驻遵义仅有十余天,此前当地群众对“红军票”也没有一点认知,只熟悉大洋、银元。很多人不禁要问,为何这么短的时间,遵义老百姓就能接受“红军票”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党和红军注重提高、维护苏区货币的信誉。
    苏维埃国家银行在遵义发行的纸币,以布匹、银元及食盐为保证,同时成立临时物资供应处和货币兑换处,取信于民。当时,遵义的食盐紧缺,且均被官僚、军阀、地主和奸商垄断,价格很贵。这一生活必需品成为贵重的稀有商品,让很多贫苦百姓吃不起盐,患粗脖子病的现象特别普遍。
    苏维埃国家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如高价购买生活用品,却又低价将食用盐卖给老百姓,且专收苏区货币。同时,把打土豪得来的物资,指定用苏币低价卖给穷人,并允许用苏币到苏维埃银行换取银元。资料记载:“每红军钞洋1元可买盐7斤,可买白金龙香烟4罐,价值远贱于平昔。”1斤盐在当地市场的价格为1块银元,而1元苏币可以买盐7斤,这使得“红军票”顺利流通且信用很高,甚至人人争着要。
    为维护“红军票”的信用,党和红军还坚决杜绝乱用现象,要求“不在没有兑换处的地方使用苏币”,避免损害群众利益。1935年2月10日出版的《红星报》发表《不要乱用苏维埃国币》明确强调:“最近在我们的部队中,有些同志表现着不重视苏维埃国币,乱用苏维埃国币的现象,甚至有请运输员、请向导也用纸币的。这不仅是浪费,而且是脱离群众的现象。我们国币应该是有信用的,更是十足兑现的,但我们不一定每到一处都设有兑换处。假使不设兑换处的地方,也用纸币,必使群众受到损失,而发生对我们不满,结果是帮助了敌人。因此,为了争取群众,维护苏维埃国币的信用,必须反对浪费,节约苏维埃国币来买必需的东西。”
    总之,虽然苏维埃国家银行进驻遵义后的货币发行、流通时间较为短暂,但在中共领导的金融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国家银行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树立了一面金融战线上的光辉旗帜,也为今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