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与辛亥革命史叙述的传播 国民党建立党史陈列馆的目的之一就是进行社会教育,让社会各界对革命的历史形成共同的记忆,认同孙中山与国民党作为中华民国创建者的合法性,激励民众继承先烈遗志,追随国民党奋斗。中央代表邓家彦在陈列馆奠基礼致辞中就强调建立党史陈列馆之目的就是进行社会教育:“中央特建此陈列馆,以便将史料供大众参观,藉以增进各界对革命之认识,吾人须知历史即民族生命力之表演……”(50)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民党除了通过展览进行辛亥革命史叙述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参观者通过观览实践来形成革命记忆。为此,陈列馆规定人们必须遵守特殊的规则,即《来宾参观规则》以突显参观党史陈列馆与参观一般博物馆的不同。《规则》规定,参观者须先“登阶二楼大礼堂瞻谒总理遗像后”,再依照规定程序参观,这一参观路径的空间安排策略就足要让人们对孙中山形成深刻记忆,从而将国民党的总理塑造为全民的精神领袖。为了让人们对孙中山和革命先烈产生景仰之情,《规则》还要求参观者穿戴整洁,保持肃穆,“凡衣冠不整洁,或犯有精神病与酗酒之人,及身长未满九十公分之儿童而无成人率领者,均禁止入馆”。当参观者“入大礼堂及陈列室参观时,必须脱帽。……如闻播放总理遗教及听党歌时,应就原地肃立恭听”(51)。这是其他博物馆所没有的规则。显然,党史陈列馆不仅透过革命文献、先烈遗物、纪念品等空间序列语言来叙述、彰显党史,而且通过规范参观者的观览行为来强化空间叙事的作用。 展览能否真正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关键在于能否引起参观者的兴趣。中央党史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每日参观人数,约在千余以上”。张继也前往参观并将孙中山致黄宗仰的原笔书札2件寄存陈列,他认为“总理原函送馆陈列,殊有瞻谒价值”(52)。居正、陈果夫等中央要员也前往参观,吴稚晖更是“徘徊甚久,对于过去之革命史迹,摩挲瞻谒”(53)。 从中央要员到普通民众,对党史陈列馆都充满了热情,陈列馆前“车水马龙,中山东路,如山阴道上,素称冷落之明宫遗址,顿形热闹”,由此可以“想见一般国民对于党国史迹之崇敬与兴趣”。参观的团体有竺桥小学、邓府巷小学、大行宫小学、宪兵学校学生队等,也有外地来的团体,如暨南大学师资班、苏州女子师范童子军等。陈列室安置多个“播声器”,“按时播放党歌及总理演讲片……参观者一闻总理之謦欬,均肃然起敬,就地站立恭听,其精神礼貌,有足多者,于以见中山先生伟大人格感人之深”。该馆“为使参观者完全明了演词内容”,特印制“总理声片演讲词活页说明,连同陈列纪念特刊,分赠来宾”。正是由于血书、血衣等史料、文物以及孙中山讲演的声音,让参观者激情澎湃,流连忘返,开放一周,参观者已达3万余人(54),展览极为成功。据统计,党史陈列馆开放7个月后,观众人数已达125.6万。见下表: 如此多的参观者表明,党史陈列馆初步实现了其进行社会教育的原初目的,对此张继有过阐述: 党史陈列馆,不啻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特种教育之有力辅导机关,而与社会教育之推行,关系尤切。盖一切群众,对于本党虽具信仰,而于过去浩瀚之历史,无由深知其内容,今则一入陈列馆,即可得其大概。且一般参观者之人数中,来京观光之中外人士不少,则其所得本党历史及民国缔造由来之印象,亦颇深刻。故党史陈列馆开幕以来,对于社会之影响,以吾人观察,至少可得如下各点:(1)发扬本党历史精神,加强民众对党之认识;(2)激发国人革命之情绪,坚定复兴民族之决心;(3)引起党内外人士研究党史之兴趣;(4)给予本党先进同志及先烈遗族精神上之安慰。此外因陈列馆之设立,对于党史会本身会务之推进,尤多助力,如数月来革命史料征集上之数量,已显见增加,复因史料来源之扩展,而便利纂述及整理工作之进行,故党史之编纂事业,将赖陈列馆之发达,而日起有功,可断言也。(56) 由此可见,党史陈列馆在社会各界中有效地宣传了辛亥革命史。党史陈列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不仅受到中央的重视,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甚至成为一景而登上了当时最大的时尚杂志《良友》和鸳鸯蝴蝶派的杂志《礼拜六》。(57) 南京政府迁都重庆后,虽然党史会将陈列馆档案转移至巴县亚光寺吴家大洞,但仍举办展览。如1941年12月,党史会在亚光寺举办为期2天的“党史史料展”,参观者踊跃,日达700余人。(58)1942年春,党史会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办革命史迹展览,参观人数达1.5万人,“每日极为拥挤,结果异常圆满”。1943年12月24日,党史会“为使青年学子,瞻仰革命史迹,激发革命情绪,以坚强其扩建信念”,特别选择位于沙磁区的中央大学举办“扩大史展”。沙磁区学校林立,青年学生众多,是陪都重庆近郊的文化中心。展览共举办3天,参观人数达1.8万多人,有的人是“往复参观”,“一般人士对本党革命史迹之景仰,至深且挚”。次年11月12日,为期5天的“扩大革命史迹展览会”,参观者“每日自晨至暮,络绎不绝,甚至夜晚,犹依依不愿遽离者”,参观人数最终达到3.5万余人。(59)展览在社会各界中引起强烈反响,对于鼓舞民众继承先烈革命精神、激发抗战斗志发挥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