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战时宣传特点 所谓战时宣传,是指在战争的环境中,为了实现战略与战术的目的,运用各种符号与形态传播一定观念以影响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社会活动。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传播始终在战争的环境下展开,因而带上了明显的战时宣传的特点。中央苏区报刊中出现的号召传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红色中华》在“努力节省经济!一切帮助给予战争!”通栏标题下,刊登了《本报号召立刻开始节省一个铜板,退回公债,减少伙食费的运动!》一文,接着又把这个号召进行了量化处理,“本报号召:退还80万元公债,节省30万元,帮助战费!”《红星》除了屡屡就厉行节约与退回公债的议题发出号召外,还为了“实现猛烈扩大红军一百万”,号召在白区每月增加1000名红军。《青年实话》则以号召的形式要求苏区的群众在召开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之前,赶制30万双草鞋慰劳红军。 战时宣传与常规状态的舆论传播最大的不同是,它体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急迫感。比较而言,在中央苏区诸多报刊中,《红色中华》的信息传播是最为充分和专业的,它关于前线战斗的报道就显示了鲜明的选择性。该报对战事的报道大多刊发在“前线捷电传来”、“前线捷闻”、“前方捷电”、“红军胜利”等栏目中,栏目的名称透露出其所发布的都是红军获胜的信息,这是因为报道的主旨在于提振士气、激励斗志。其他诸如戏剧《粉碎敌人的乌龟壳》《活捉张辉瓒》,歌谣《到处红旗风飘飘》《红军炮一响》等作品,追求的也是这种效果。中央苏区战时宣传的急迫感,则典型地体现在标语的传播上。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曾发布一份宣传动员令,号召全体工友、农友、红军将士每人都要写12个标语,不仅在屋外写,屋内也要写,“前壁后壁左壁右壁,堂屋内,睡房内,厨房内,茅厕内,一概给他们写得满满的”。红军每到一个县城只要3个小时,宣传品就可以将它装饰一新。当时苏区群众说,“红军一到满街鲜红”。其传播的密度与力度,使标语传播短时间里就达到了饱和满溢的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