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体育之研究》:经典著述,润泽百年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叶志明 参加讨论

    今年4月1日,是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刊发100周年纪念日。
    衡山西,岳麓东,第一师范峙其中……湘江北去,流经橘子洲头,其西岸岳麓山郁郁葱葱,东岸则有长沙城最高点的妙高峰。妙高峰下,是始建于南宋1161年的城南书院,兴办于民国初期的湖南第一师范的旧址,如今的第一师范城南书院校区。一百年前,一位湖湘学子奋笔疾书,写就了一篇救国救民、立志图强的华章,影响至今。1917年4月1日,毛泽东撰写的《体育之研究》,在著名的《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上,以“二十八画生”为署名发表。
    文章是文言写作,但其中的一些名言名句言简意赅、琅琅上口。联系百年来,这片土地由国弱民贫、受尽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今日读来仍然为文中的哲学光辉深感震撼。
    2017年3月,记者走进湖南第一师范。第一排的2层楼,如今已被辟为“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大厅两侧各挂着一幅木匾,一幅是毛泽东为一师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另一幅是徐特立老人题写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城南书院校区如今有两个年级60个班级约3000学子,在这里就读“六年制”的前两年师范课程。在湘江对岸的岳麓区,第一师范的本部新校区有16000多名学生正在为完成四年本科课程而努力学习。
    在《体育之研究》刊发百年之际,记者采访了第一师范的多位学者,共同探究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体育思想以及此文撰写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迪与影响。
    救国救民的惊世疾呼
    文汇报:毛泽东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撰写《体育之研究》的,其主题是什么?
    彭小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丛书)》编委会主任、总编):《体育之研究》一文,充分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是救国救民的大声疾呼。文章体现了三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中国正处在内乱外侮、国弱民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文章开篇写道:“国之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近代中国积弱积贫,国民体质羸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王朝,国家虽已脱去旧的外壳,但是还没有获得新生;军阀乱于国内,列强迫于门外。黑暗中一大批仁人志士上下求索,青年毛泽东从体育研究的角度,发出了救国强种的惊世呐喊。救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强教育,三育并重、身心并完,提升民族精神,强健国民体魄。这是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中教育救国的主题脉络。
    还有两个方面的历史文化背景,即他个人潜心求学立志救国的远大抱负,以及湖湘文化的深厚文脉的深刻影响。1910年秋,青年毛泽东不顾家庭反对,离开家乡报考新式学校——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次年春上赴长沙进入湘乡驻省中学,之后还有参加湖南新军,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短暂求学,在省立图书馆自修半年等经历,直至1913年春以满分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该校1914年并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0年离开家乡时,毛泽东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心系报国志存高远。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接受“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要求。消息传出后,举国激愤。毛泽东在一师编印的补充教材《明耻篇》封面上奋笔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致同学的一封信中写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事研究之精深。
    文汇报:青年毛泽东撰写此文的时候,正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您认为,湖湘文化、第一师范的文脉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彭小奇:以第一师范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对他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深远的。作为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城南书院创办于南宋,创始人张栻,与朱熹、吕祖谦并称理学“东南三贤”。城南书院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成为“昔贤过化之地”“湘中子弟争相来讲学之区”。城南书院的张栻,与岳麓书院的朱熹互邀讲学或设坛会讲,“朱张会讲”时两人往返湘江的渡口被后世誉称为“朱张渡”。自南宋以来,书院几度兴废,延至清末。朱熹、曾国藩、左宗棠、何绍基、黄兴等曾先后主讲或藏修于此。1903年这里设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开办师范教育初期,学校创新教育理念,革新教学内容。两度担任校长的孔昭绶,注重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道德实践”“身体活动”兼顾。青年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他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里的“野蛮”,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不开化”“残暴”,而是极具湖湘文化特色的“吃得苦”“霸得蛮”,是指“健壮、有胆识”,是“性格坚韧”“敢于胜利”。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潜心苦读、储才蓄能,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1936年,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他回忆道:“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经历了不少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最早的社会经验也是在这里获得的。”1950年他又回忆说:“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