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的奠基之作 文汇报:《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代表之作、体育思想的奠基之作。作为这个方面的专家,请您就该文关于体育的价值、功能等问题作些专业的解读。 张尚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院长):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毛泽东虽然还是一名湖南一师的学子,但他以敏锐的目光洞穿笼罩在重重封建迷雾中的国风、民风、学风,满怀救国救民之激情,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声,就体育的价值、功能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和研究。首先,阐述了体育的内涵。“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毛泽东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和近代科学知识,精辟地指出了“体育”的内涵,认为体育是人类讲究养生,使身体各部分均衡发展而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问。这个观点开近代“增强体质的教育观”之先河。 其次,论证了体育的价值。“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青年毛泽东独具慧眼,从两个层面论证体育的价值。其一,从个人层次来说,体育能动以营生。一方面体育具有物质性的功效,表现为自然的,即增强人的体质,起到强筋骨的作用;另一方面,体育还具有精神性功效,表现为社会的,即参加体育锻炼还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砥砺人的意志。不过这个层次是浅言之也。其二,从社会层次来说,体育能动以卫国也,这个层次才是大言之也。《体育之研究》所展现的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的基点,不仅仅在于强体健身,而在于此基础上的救国救民,他的体育观已不仅是单一的生物性的小体育观,而是将个人锻炼和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体育观。他将体育作为救国图强的有效工具,指出了体育之根本价值所在。 再次,解读了体育的功能。毛泽东用唯物辩证观对当时中国的国力、武风进行思考,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追根溯源则为“提倡者不得其本”。他强调指出:国人体力不充实,见兵就畏惧,所以武风不振。近代中国因国力“苶弱”,外战屡败,割地赔款,大伤元气,国风衰弱,民风羸弱,一个被欺凌被羞辱的民族只能被抛弃于世界的边缘。青年毛泽东指出,要振兴国家民族,首先要强健国人的体魄。“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就是这个道理。他从主客观上分析了国人鄙视体育运动的根源,分析了国力苶弱、武风不振与民族体质柔弱的关系,分析了体育与民族生死存亡之关系。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关键在于是否“富国强兵”,即富裕的经济,强大的军队,其核心是必须有一个强健的民族体魄。 文汇报:《体育之研究》提出了重要的“三育并重,体育优先”的教育观、体育观,如今对我们完整地理解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体育思想有何重要意义? 张尚晏:这篇力作是我国近代发表的系统全面论述体育的最早的文章之一,也是近代史上出现的新体育思想之一。毛泽东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在这里,毛泽东对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透彻的阐述,指出体育必须为德育、智育相配合,强调三者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缺一不可的。他认为身体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德育、智育的发展,形象地将身体比作寄托德、智的车与舍,开创性地提出“体育第一”之位置,把体育从“三育之末”一下提到首位,以颠覆传统的勇气,可谓不同凡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