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红色中华》:“运动中的中国苏维埃运动喉舌”(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徐尚思 徐方平 参加讨论

    关于军事斗争,《红色中华》则通过重点报道红军战争和战役的胜利、人民群众无私支援革命武装斗争,以及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失败,来振奋士气,鼓舞民心,最终传递苏维埃红色政权是完全可以存在和发展的胜利信念。为了真实生动,亲切感人,有许多报道是前线将士通讯员撰写的,群众语言味道浓烈。例如,1933年7月,《赤色战士通讯》栏目发表了《占领湖子里的经过》短文,幽默风趣,可读性极强。同时,还发表了《溪口乡二个李同志》的短讯,称:“福建长汀县四都区溪口乡中有两个顶呱呱的女同志李生连、李连清”,在党团支部大会和各群众团体联席会上,鼓动大家“报名去参加红军,把自己所做的草鞋、干粮袋,送给报名的新战士,并愿意帮助他家中的一切困难,看呵,这两个妇女同志真是好极了!”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瑞金版《红色中华》停刊。赣南版《红色中华》在中共中央分局宣传部长瞿秋白的主编下,至少出版了24期。而跟随党和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的长征后,《红色中华》于1935年11月在陕北瓦窑堡复刊。毛泽东十分重视它的复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刊发了题为《毛泽东同志斥蒋介石荒唐无耻的卖国辩》的文章,指出蒋介石在国民党五中全会上关于外交方针的演说,是“全力为日本帝国主义辩护”。
    陕北版《红色中华》(1935年11月—1937年1月),仍沿用原来的期码,继承和发扬了瑞金版《红色中华》办报的党性原则和群众办报的风格,努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苏维埃运动政策的新变化,不仅在地理位置方面实现了由南向北运动的转变,而且在宣传内容方面实现了由“工农共和国”向“人民共和国”、由“反蒋抗日”向“联蒋抗日”等运动的转变,努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月27日,为了积极宣传瓦窑堡会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为转变目前宣传工作给各级党部的信》,明确指出:党的“宣传工作最中心最紧急的任务,就在于用一切力量去暴露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凶暴侵略行动”,动员“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联合起来,去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最后“争取中国的独立与解放”;同时“要在群众中解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及苏维埃各种政策的改变”。《红色中华》根据中央的宣传要求,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了有效的宣传。不管是反蒋还是抗日,党都必须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1936年1月至7月,《红色中华》配合各级政府发动的“扩红”运动及发展地方武装运动,刊发了100多篇文章,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动员作用。同年9月,随着中共中央提出改“反蒋抗日”为“逼蒋抗日”的新变化,《红色中华》刊发的文章也一律停止了对蒋介石“卖国贼”等斥骂。
    值得一提的是,《红色中华》广泛采用各种形式来加强宣传效果,运用歌曲的形式,就是其中之一。《红色中华》第294期发表了一首《欢迎二、四方面军歌》,其中有“二、四方面军好英勇,北上抗日下决心。胜利向前进”“红军团结万万岁……抗日胜利万万岁!”等铿锵有力的歌词,并在歌曲旁加按语:要求每一个苏区民众,每一个红军战士都要把它唱熟,为团结抗日而奋斗!两个月后,《红色中华》第306期又发表了一首《民主共和国进行曲》,核心意思是“三个一”:“全国的人,一条心,我们要争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全国的嘴,喊着一个声音,我们要打倒,打倒卖国汉奸和强盗日本!全国的眼睛向着一个目标前进。我们要实现,实现中国民主共和,创造人民的新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这些歌曲发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使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获得广泛的认可。
    上述事实表明,陕北版《红色中华》比瑞金版《红色中华》在践行党报“姓党”,特别是对办报必须走群众路线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1936年9月,《红色中华》第300期纪念特刊刊发了《要使〈红色中华〉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宣传者与组织者》等一组4篇文章。文章自信地说:希望在《红色中华》“举行400期纪念时,她将能随着我们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开展与胜利,而成为印刷精良的风行全国的群众化报纸”,真正“成为了全苏区人民一个喉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章提议在苏区内建立一个由省、县、区通讯员组成的通讯网,在军队各级政治部中设立通讯员,在地方建立由3至5人组成的读者会,由读者会向群众解释报纸的宣传内容。总之,《红色中华》有效地传播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延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苏维埃运动的星星之火最终在中华大地燎原,成功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徐尚思 徐方平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传媒引领社会舆情研究”〔15AKS00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