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党史 >

唐晓辉:根据地救灾为抗战胜利提供保障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唐晓辉 参加讨论

    1937—1945年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北等地先后建立19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自然环境恶劣,水、旱、蝗、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袭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也一直与自然灾害进行艰苦斗争,形成了政府主导、党政军民全体参与、以发展生产为核心的救灾防灾新模式,既战胜了自然灾害,又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救灾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救灾过程中,进行了高效的社会动员,在最大范围内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生产救灾,确保生产自救运动发挥更大效用。
    为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地成立了各级赈灾委员会,各级党组织成为动员组织民众参与救灾的核心。因连年荒歉,陕甘宁边区于1938年9月成立边区赈济委员会。1940年3月,边区党委和政府发出《关于赈济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县成立赈济委员会,以县委书记或县长为主任委员,负责领导与推动赈务进行。1941年底至1942年,旱荒肆虐华北,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决定将救灾作为中心工作,成立各级救灾委员会,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开展救灾运动,各级党委和支部展开救灾工作的讨论和具体部署,各种群团组织成为政府救灾动员的有力帮手,各个系统的宣传队、慰问团普遍开展救灾的宣传解释慰问工作,形成救灾动员的联动机制。
    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采取减免民众负担、妥善安插灾民、发放急赈钱粮、提供无息或低息生产贷款、以合作社形式组织灾区民众开展运输和纺织运动等多种救灾举措,始终把民众利益放在首位,既解决了度荒难题,又极大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群众抗灾救灾的积极性,使救灾成为“伟大的群众运动”。太行区政府在1943—1944年救灾中,减免公粮140500石,发放各种救灾贷款2000万元。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39—1942年间,拨付救济粮7227.4石、救济款809746.8元。晋察冀边区通过合作社组织根据地妇女开展纺织运动,不仅为当地灾民谋了福利,还吸引了敌占区居民。河北省易县某区虽然遭遇旱灾,但无一人逃荒。而在敌人据点附近的居民,因不甘受敌欺压,纷纷移往县联社所驻村庄附近,靠参加纺织维持生活。
    在救灾工作中,根据地采取组织动员、典型示范、物质动员、精神鼓励、文艺动员等多种形式,激发和鼓舞社会各阶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抗灾斗志和生产自救的热情。太行区遭遇旱灾后,政府号召大生产、订计划、度灾荒,人民剧团把各村订计划的办法写成快板,举行公演。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同时举行劳动英雄大会及生产展览会,3万多群众参加,200多名劳动英雄受奖。12月9日,毛泽东参观生产展览会后,还接见了17位劳动英雄,鼓励他们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自己的生产经验。在劳动英雄的感召下,昔日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也主动投身于大生产行列。晋察冀边区为鼓励捕蝗,实行奖励的办法,如河北省灵寿县规定:每挖蝗卵一斤,奖小米五斤。太行区以开展剿蝗竞赛、奖励剿蝗有成绩的干部、给打蝗群众借粮、用打下的蝗虫换取粮食等方式,推进剿蝗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太行区参加掘卵、打蝗、捕蝗的群众按日工计算有1000万人次以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