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民生是救灾之本 早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共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即把“赈济灾荒”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之一。陕甘宁边区把“救济难民灾民,不使流离失所”作为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华北抗日根据地面对水旱蝗灾的肆虐,提出“保证不饿死每一个肯自救的人”;华中抗日根据地也在“救济灾民难民,切实改善人民生活”的施政纲领下展开救灾防灾的各项工作。 1940年,陕西省发生春旱,国民党统治区饥荒严重。陕甘宁边区虽然也困难重重,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自然灾害进行艰苦斗争,最终战胜灾荒。面对如此迥然相异的结局,陈果夫对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代理委员长许世英感叹道:陕西的国民党统治区“食粮缺乏,岁又歉收,民已有抛子入河,全家饿毙者”,而陕甘宁边区“大都丰稔,谋生较易,人民之逃迁边区者日见其多”。于此亦可见中共开展的救灾工作在保障民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仅有900万亩耕地。边区通过奖励垦荒、开展大生产运动等方式,鼓励开荒种地。到1945年,边区耕地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比全面抗战初期增加了500多万亩,增产粮食90万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防止了陕北历史上因灾害和饥馑而导致的“饿殍载道”悲剧的重演。 各根据地政府以“为人民负责,与人民共艰苦”为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符合民众实际利益、加快经济建设的政策,极大地改善了根据地社会的生存条件,提高了根据地民众的生存能力,把灾害带来的人力和物质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领导根据地军民取得了救灾事业的伟大成就,在中国赈灾史上堪称奇迹,它不仅取得救灾度荒的胜利,也使得中共的威信在群众中大大提高。同时,生产度荒运动又进一步发展了根据地的农业、手工业、副业等,为发展经济、保障军需、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基础,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