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试论“熙丰变礼”及其思想史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政治思想史》 雷博 参加讨论

     一、详定格式:熙宁时期以“法令”形式修纂的礼书
     在中国古代国家礼制体系中,郊祀礼仪居于核心地位,历代王朝对其仪轨都十分重视。北宋太祖朝所修《开宝通礼》以《大唐开元礼》为蓝本,其仪制因循前代,变化不大。其后礼书编修即以增订仪注并纂集为主要体例。北宋前期,礼官编修的仪注集有《礼阁新编》《太常新礼》《庆历祀仪》等④,欧阳修编《太常因革礼》即以《开宝通礼》为纲,在此之下编纂故事,保存仪注。
     这种礼书编纂的体例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保存历代典礼内容,明见其中因革损益,使考礼者知其所由;其弊端则是因为缺乏明确的规定,行礼时往往临时编就仪文,导致“前期戒具,人辄为之骚然;临祭视成,事或几乎率尔”⑤,不但仓促草率,且靡费甚多,尤其是侥幸者以此为机求取恩赐,因循无已。因此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政,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之后不久,即提出应将南郊之费编为定式。据《宋会要辑稿》:
     (熙宁二年)十二月三日,条例司言:……又言:“三司岁计及南郊之费,皆可编为定式。乞差官置局,与使副等编修,仍令本司提举。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刘瑾,大理寺丞赵咸,保安军判官杨蟠,秀州判官李定编定《三司岁计》及《南郊式》;屯田郎中金君卿,大理寺丞吕嘉问,郓州须城主簿、三司推勘公事乔执中编定《三司簿历》。”从之。⑥
     章如愚《山堂考索》引《四朝国史志》所载《神宗熙宁会计录》云:
     国家自天圣以后,用度浸广,故于会计录加详。神宗嗣位,用王安石参预枢要,尤以理财为先务。熙宁三年,条例司始议取三司簿籍,考观本末,与使副同商度经久废置之宜,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著定式。诏用其议。以刘瑾等编三司岁计及南郊式。金君卿等编三司籍簿。条例司总领焉。⑦
     可知《南郊式》的编纂动因,源于对三司岁计及南郊费用的统计与管理,希望以考观本末、编为定式的方式,将南郊礼制规范化。
     李定在熙宁三年(1070年)遭弹劾去职之后,神宗一度以吕嘉问提举编修删定南郊式⑧,最终交由沈括完成。据《宋史·沈括传》,沈括于熙宁年间“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⑨,在此期间接手编修《南郊式》:
     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⑩
     沈括最终于熙宁五年(1072年)完成《南郊式》(11),并应用于次年的南郊大礼中。《宋史·沈括传》称宋神宗“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12)。
     《南郊式》全文今已散佚不存,仅据《长编》及陈襄《古灵集》中对《南郊式》的讨论与因革,可以窥见一斑。其中有对南郊大礼时赐赉等差额度的规定(13),也包括行礼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仪轨,如车驾出宫门的勘契之式,朝飨太庙时的尊彝陈设等。(14)此外,还对一些有违义理之处进行变革,如皇帝祀天自称“臣”,而有司摄事不当称臣等。(15)
     现在可见的与《南郊式》关系最为密切的文章,是沈括《长兴集》第13卷的《进南郊式表》:
     臣某等言:伏奉勒命编修《南郊式》者。郊丘事重,笔削才难,猥以微能,叨承遴选。(中谢。)盖闻孝以配天为大,圣以飨帝为能。越我百年之休明,因时五代之流弊。前期戒具,人辄为之骚然;临祭视成,事或几乎率尔。盖已行之品式,曽莫纪于官司。故国家讲燎禋之上仪,而臣等承撰次之明诏。迨兹弥岁,仅乃终篇,犹因用于故常,得删除其纷冗。……固将制礼作乐,以复周唐之旧;岂终循诵习传,而守秦汉之余?则斯书也,譬大辂之椎轮,与明堂之营窟(16)。推本知变,实有补于将来;随时施宜,亦不为乎无补。
     从写作者的口气来看,此表的主笔应该是领衔奏上之人,即时任宰相王安石。由于此表收于沈括文集,或为王安石授意沈括代笔,可代表王安石本人对于《南郊式》这部文献以及南郊礼仪的认识与态度。
     据表文可知,编修《南郊式》是为了改变每次郊祀准备阶段临事仓促的尴尬状况,为礼仪的行用提供参考。其表面目的是节省靡费,而其本质则是编订出一个有司可以参照行用的标准,即宋神宗所谓“设于此而使彼效之曰式”(17),这就使得郊祀仪制既非纸上虚文,也不是临时编定的仪文集合,而成为有法可循,有章可依的定则。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表文中,“固将制礼作乐,以复周唐之旧;岂终循诵习传,而守秦汉之余”不应视作颂圣的虚语,在当时的观念环境中,这是一个严肃切实的政治追求。其中编修《南郊式》只是整齐礼乐,勒成王制的前驱准备工作,即“大辂之椎轮,明堂之营窟”,在此基础上,还有更进一步制礼作乐的长远目标。
     熙宁时期,除了《南郊式》外,在编修三司令敕过程中,也编修了明堂与祫祭之式:
     详定编修三司令敕沈括言:“奉诏编修《明堂》、《籍田》、《祫享》、《恭谢式》。明堂、祫享,近岁多与南郊更用;恭谢、籍田,历年不讲礼文,盖已残缺。至于东封、西祀、朝陵等礼,亦皆难以搜究。窃虑空文适于无用,欲止编明堂、祫享二礼。”从之。(18)
     据《沈括事迹年表》,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沈括在王安石推荐下查访两浙,至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回京述职,同修起居注(19),上引奏议在熙宁七年七月,则他担任详定编修三司令敕的时间应该是在四月与七月之间。显然,编修明堂、祫享式和南郊式相似,也是通过财政支出的规范化来确定礼仪的标准。沈括特别指出,像恭谢、籍田、东封、西祀等礼文,“难以搜究”且“空文迄于无用”,因此不必追求形式上的完备,而一切以实用为导向。事实上,这种经世致用的思路,贯穿了整个熙丰礼文修订的全部过程,也是当时政治改革理念的具体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