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中国空军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袁成毅 参加讨论

    防空制约日军空袭
    抗战时期,中日空战是在双方实力严重不对称的条件下展开的。尽管如此,中国空军仍然以弱对强,取得了较好的战绩。据统计,中国空军共出动飞机18509架次,作战4027次,在空中击毁日机568架,在地面击毁日机599架。日本陆海军航空兵被击毙、俘虏及失踪者,共计2764人,其中不少是日本航空部队的重要军官。当然,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中国空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官兵伤亡14037人,损失飞机1813架。
    除空军外,地面防空部队也是对日空战的一支重要力量。1934年,中国地面防空部队才开始组建。在防空武器与装备严重缺乏的条件下,积极配合空军作战,布置于各战略要地,承担起对空防御的重任。在作战中,他们共击落日机171架(一说162架),击伤日机三四百架。
    无论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实施的主动进攻还是防御性作战,都对日军的空袭起到了制约作用,有助于减少中国民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据国民政府军事部门统计,全面抗战八年期间,日军在中国各地空袭12144次,出动飞机24948架次,投弹213565枚,中国民众因日军空袭死亡335934人,受伤426249人。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共计伤亡3500万人,民众因空袭所致的伤亡人数显然不是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空军和地面防空部队对日军空袭的制约作用。
    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国民政府对日防空作战虽有成效,但更有许多深刻教训。
    第一,国防工业落后,防空武器全靠进口。军事变革的基础是国家实力,战争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检验。当时,中国国防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不掌握飞机制造技术,地面防空武器也无法自主生产,飞机和防空武器只能依赖进口。由于向中国提供作战飞机的国家自身也有巨大的战机需求,因此,其提供时间与数量都不是中国所能决定的,这极大地加剧了对日空战的困难。
    第二,中国空军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缺乏在战略纵深地区全面布局的充分准备。虽然国民政府军方曾考虑以洛阳为中心构建防空体系,然而直到全面抗战爆发前,空军仍主要部署于江、浙、赣、皖等省。这固然是因空军兵力有限,难以兼顾多个区域,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战前不少地方势力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愿意让国民政府在其地盘建设空军基地。空军兵力过分集中于东南地区,开战不久几乎消耗殆尽。华北战场因严重缺乏飞行基地,空军无法参战,仅在山西局部有一些象征性的参与。至于西部地区防空设施建设,直到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以后才得以开始。
    第三,防空专门人才缺乏,组织民众防空的措施落实不够到位。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才创办航空和防空学校,人才培养起步较晚,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抗战爆发时仅培养620名飞行员,其中能参与实战的飞行员不足300人。抗战爆发时,各类防空专业人员不足万人,专门从事防空设施建设的人才更是奇缺,很难满足需要。防护团是地面防空的基本组织,但不少地区的防护团组织松散,防护人员临时招募,未经严格培训,在日机空袭时,往往因组织不力出现混乱。此外,由于战前与战时国民政府面向民众的防空宣传和教育极其有限,很多民众对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危害没有深刻认识,常有在空袭时不躲避或空袭刚刚过去就重返住所的情形,这就加剧了日军反复轰炸给中国民众造成的伤亡。
    国民政府在对日空战中存在的上述教训,既有客观上无奈的一面,也有决策和执行中的不力,这些教训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仍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