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史专门著作的计划,《远景规划草案》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综合研究”,阅读对象是“中学学校以上历史教师及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干部”,预计100万字,初稿应在1964年以前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的阅读对象都是“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读者”,初稿都应在1967年以前完成。《抗美援朝史》的阅读对象也是“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读者”,预计30万字,初稿应在1960年以前完成。① 关于史料整理,《远景规划草案》提出要“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重要史料”,并“分类分辑出版”。重要史料主要包括:“土地改革资料汇编;镇压反革命资料汇编;抗美援朝资料汇编;三反、五反运动资料汇编;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汇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资料汇编;文化教育事业资料汇编”等。计划每年出版约500万字,编纂资料的项目逐年增加。关于国史研究机构,《远景规划草案》提出“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在1957年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组,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研究工作”。② (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中的国史研究 1956年6月,《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拟定完成。这份规划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经济学等15个学科,规定了各个学科1956~1967年应研究的重要问题及需要完成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国史研究的规划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1967年以前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③ 《远景规划草案》是关于历史科学的专门性规划,《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是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规划,两份规划都提出要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并做了具体详细的计划,为以后正式开展国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必须指出,此时的国史研究工作并未展开。1957年6月,周扬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发言指出,“这个规划已经部分地付诸实施”,但没有提及国史研究情况,同时他还提出,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组织领导,较为可行的办法是依照自然科学设立专业小组,成立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11个专业小组来具体研究各自学科的发展问题并向规划委员会提出建议。[4]1957年l0月,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办公机构,此后开展的工作有:成立中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哲学、经济、历史、文学、法学、教育专业小组,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进行修改,草拟1 958年要开展的重点研究项目。[5]上述情况说明,当时国史研究尚未开展起来,仍处于规划完善和研究准备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附表第27~32页。 ②哲学社会科学长远规划办公室:《历史科学研究工作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附表第67页、正文第9页。 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草案(初稿)》,第21、2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