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语文学科的联系 历史教学中渗透语文内容是完全可行的。语文是文综的基础,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少量是实物)都是以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很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史料。 《左传》是先秦文学的优秀作品,又是春秋时期及以前的重要历史典籍。《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体例,同时又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资治通鉴》的不少篇章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确,历史与语文的共性实在太多。因此,历史教学中引入语文内容信手可得。如:讲秦亡汉兴时,可联系《过秦论》。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可将历史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使枯燥的历史知识从冷冰冰的书中又变得栩栩如生。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文政史地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所以要学好历史就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把握好自己学科的基础上,适当改变过去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是很有必要的。 历史学科与地政文有机结合 加强学科间的渗透要将历史学科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渗透,相互迁移。比如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又比如有了过硬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古文知识等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就可以迅速准确地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历史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就可以语言准确、逻辑严谨、扼要全面地答好历史材料题和问答题。再如借助地理知识既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又可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培养孩子对地图的意识和空间观念。事实上,各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诸种联系,人类知识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我们应当树立“大知识观”和“知识全息观”,这不仅能提高备考复习效率,而且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创造都是大有益处的。 注重思维的迁移性。随着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新知识的日新月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综合也越来越强。我们在研究解决历史问题时,往往要用到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思维的迁移性就是由一种思维(如历史思维)快速转移到另一种思维(如地理思维)的能力,或者说是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或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来解决历史学科的问题的能力。 例如,“黄河流域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一问题单单用历史知识是回答不全面的,必须要联系地理知识,从当时的自然条件来考虑。 在现在的高考中,要考好文科,没有历史思维、地理思维和政治思维的快速转换能力是不行的。很多考生反映,很不习惯试题里既有历史问题,又有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适应不了。这事实上就表明了思维定势的狭隘和思维的僵化。因此说,不善于迁移的思维就不是创造性思维,就难以得出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也很难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继续教育的全面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依赖于教师们的积极推进,这就需要增强教师的基本素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而教师能否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否有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能否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等,培训教师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让教师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熏陶,增强教师改进教育现状的能力,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应不断的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以便适应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需要。 总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考模式的不断变革给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新世纪的教师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胜任的。只有不断“充电”,除熟练本专业的业务外,还要精通相关学科知识,告别“隔行如隔山”的传统说法,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立稳脚跟,不至于被淘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