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列维在《三十年后反思微观史》一文中指出,“微观史并不排斥宏观叙事,对小范围事件或人物的历史的关注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一般真理的探寻”,“微观史并非是通过观察一般的社会背景来抽象出历史事实,而是尝试通过对个案的细致研究,设立一系列基础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使我们在重塑历史的过程中部分性地保留包含全部真相的重要细节片段”。从列维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微观史关注于考察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聚焦跨文化个体 近十年来,出现了全球视野下的地方史书写或全球微观史(global microhistory),娜塔莉·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的《骗子游历记》(Trickster Travels,2006)和琳达·科利(Linda Colley)的《伊丽莎白·马什的考验》(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2007)以及欧阳泰(Tonio Andrade)的《一个中国农民、两个非洲男孩和一个将军》(A Chinese Farmer,Two African Boys, and a Warlord,2011)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从前述著作可以发现全球微观史的一些共同特点:“聚焦于某个在文化间游走的人,并通过其经历探寻跨文化联系和全球转型。”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全球微观史的主题都是考察普通的个人在不同文化间的经历。《骗子游历记》的主人公是北非穆斯林阿尔-哈桑·阿尔-瓦桑(al-Hassan al-Wazzan),他在1518年被海盗俘获并被献给教皇。他皈依了基督教,并在罗马生活了九年,其间用拉丁文发表了有关非洲的著作。《伊丽莎白·马什的考验》则描写了一位18世纪足迹遍布四大洲的英国女性非凡而流离的生活。欧阳泰笔下的主人公则是17世纪台湾一个普通农民赛义德(Sait),他处于中国和荷兰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之中。 二是全球视野下的地方故事。全球微观史不是仅仅将视野集中在所描述的个体的经历上,而是要将他们的经历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欧阳泰笔下所描述的尽管只是一个普通中国农民,但是他的故事让我们一窥“另一个战争和全球化的世界”。 可见,全球微观史提供了一个将微观视角和宏观视野相结合的很好例子,如有学者所评论的:“微观层面的分析能够使人更好地理解共时性的历史进程,比如全球化进程中的网络的功能、跨文化联系互动,以及更为广泛的——历史人物在全球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样一种研究旨趣,对于当代中国史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