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问题之解决,在于吾人者多,而在于他人者寡。中国建设成功之日,恐即东北问题完全解决之时也” 国难之际,满腔热忱固然重要,尚需冷静地思考与筹谋。若想全面深入掌握东北问题,则非有研究论著不可。就在事变发生四个月后,蒋廷黻原在南开的老同事傅恩龄,应校长张伯苓之命,编撰成长达数十万字的《东北地理教本》,作为教材供南开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名为地理教本,但书中内容已涉及历史人文、地理风俗、行政交通、资源矿产、工业商业、租借地、中东铁路公司、南满铁路公司及周边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局势等诸多方面,资料丰赡,条目明晰,对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形的介绍非常全面。正基于对资料、数据、舆情的充分搜集与占有,故教本中所得出的观点令人信服。如结论部分,编者提出了解决东北问题的消极与积极两套方案,战略眼光可谓长远,同时着手之处又非常务实,可见其考虑之周全。文末编者更是强调:“东北之权益,既由吾人失之,故东北所失权益之规复,其责任亦应由吾人负之。简言之,东北问题之解决,在于吾人者多,而在于他人者寡。中国建设成功之日,恐即东北问题完全解决之时也。”这一段文字,可谓点出了东北问题症结之所在。 此书能如此迅速地问世,与南开学人们平时的持续关注与学术积累及编纂时的辛勤与劳苦自然分不开。已故著名史学家何炳棣曾就读于南开中学,他回忆道,彼时南开校长张伯苓注意到日本对东北地区的野心,“所以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早已嘱咐校长秘书、精通日文的傅锡永(恩龄)先生,从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累年大量的调查统计资料中,选撮精要编出一本专书,以为南开大、中、女、小四部通用必读的教科书,定名为《东北经济地理》。”张伯苓在1927年特意组建了“满蒙研究会”这样一个专门研究机构。此后南开大学不断派遣本校教授赴东北考察,积累第一手的观感与资料。这些教授,大多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专家,如蒋廷黻主攻外交史与国际关系,谙熟近代以来中俄、中日问题。通过实地走访,蒋认为“东北的政治措施,乃至全国的政治措施都是不够的。军政两界的爱国分子都认为兵工厂、铁路、出超的贸易是强国的条件。但是,他们忽略了健康、受过教育、能做事的人民才是强国的基本条件”。再比如擅长中国工农业经济问题的何廉,一度致力于研究河南、山东百姓向东北迁移现象,他“越来越感觉到研究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机构,是极为重要的”。于是他借助赴东北考察的机会,搜集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用于该课题的研究。与此同时,正是由于编写教本的契机,不少学者将东北问题作为毕生关注的重点。如蒋廷黻于1929年离开南开后,依然在该领域努力耕耘,发表了长达数万字的《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一文,于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除却教材,学者们还纷纷撰写学术著作,以证明自古以来东北就是中国的疆土,驳斥日本之歪理邪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到一个月,“多日不能安眠,深悔择此职业,无以报国”的傅斯年,便召集方壮猷、徐中舒、萧一山、蒋廷黻四位顶尖历史学者,联手撰写《东北史纲》。在卷首语中,他们道尽写作的两大初衷:“然而前途之斗争无限,知识之需要实殷,持东北以问国人,每多不知其蕴,岂仅斯文之寡陋,亦大有系于国事者焉。吾等明知东北史事所关系于现局者远不逮经济政治之什一,然吾等皆仅有兴会于史学之人,亦但求尽其所能而已。己所不能,人其舍诸?此吾等写此编之第一动机也”。再者,“就此二三千年之历史看,东北之为中国,与江苏或福建之为中国又无二致也。今不得已辨此本用不着辨者,此吾等写此编之第二动机也”。此外,供职于《大公报》的王芸生在事变后不及两年的时间里,写出了七卷本《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当时研究中日关系史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甚至引来日本史学界的异常关注。可见基于学术专长,以期有裨于国难,是读书人大多依循的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