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辽史》出版至今已有40多年,在此期间,辽史研究和考古发掘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契丹文、汉文墓志大量出土,并有许多《辽史》校勘、勘误文章发表,为《辽史》点校本的修订提供了条件。此次修订由著名辽金史学者刘浦江教授主持,携其弟子12人,前后历时7年共同完成。 刘浦江(1961—2015),著有《辽金史论》(1999)、《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2003)、《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2008)、《契丹小字词汇索引》(与康鹏共同主编,2014)等。 刘浦江辽金史研究的特点和贡献,已有不少文章论及,我想主要有几点:一是如他在《松漠之间》自序中所说,“追求重大题材,即关注重要的、关键的、核心的问题”,从他的诸多论文中都可以说明这点。二是利用契丹文字研究辽史,多年来契丹文字研究偏重释读,而刘浦江将契丹文字用于契丹辽史研究并取得成果。三是上下贯通、左右旁通,宋辽金史研究者多对此心向往之,也有学人践行之,刘浦江即属后者。四是主持点校本《辽史》的修纂,这是刘浦江学术生涯的绝唱和为辽史研究作出的最后贡献。据“修订前言”称,此次修订严格遵循以百衲本为底本的原则,用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及《永乐大典》残本进行通校,以南、北监本和乾隆殿本进行参校,并参考吸收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道光殿本的考证内容。此次修订在版本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本校、他校等方法,重点利用五代、辽、宋、金、元、高丽文献进行他校,注意利用出土文献进行参校。同时充分吸收前人校勘成果,并尽量参考散见于各种书刊的今人相关研究成果。经过修订组成员的勤奋努力,特别是主持人的精心组织、呕心沥血,使得原来较好的《辽史》点校本质量再上层楼,是古文献整理和辽史学术史上的重大成果。 以上就《辽史》编撰至今六七百年的辽史研究学术史作了简要的回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只能大致勾勒出一个脉络和轮廓。元修《辽史》的编撰,结束了长期争议的所谓正闰义例问题,然而在刊出后的300年并未引起多大关注。清乾嘉年间起,有钱大昕、赵翼等对《辽史》和史实进行考订补正,至今仍时有这方面的成果面世。《辽史》校勘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尤以张元济、冯家昇、罗继祖等贡献最大,他们的成果被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所吸收。采用近代史学方法研究辽史肇始于20世纪初,但成果寥若晨星,也是到三四十年代才稍有变化。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辽史研究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大量考古发现和契丹字解读弥补了文献不足的某些缺憾。新文献和考古新发现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具有偶然性,不能寄予过高期望,迄今我们对辽史的认识及有关辽史叙述的框架,基本上是倚赖元修《辽史》而建构的。因此,一个好的《辽史》点校本就显得格外重要。修订本凝聚了修订组全体成员,特别是主持人刘浦江教授的心血,也汇聚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代《辽史》整理和研究的最高水平。愿以修订本的出版为契机,把辽史研究和古文献整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附记】为适应版面,没有采用学术书刊通用规范,注释从简。拙文初稿完成后,曾请康鹏、邱靖嘉君过目,多所指正,谨致谢忱!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