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现代史 >

坚韧苦斗续文脉:无差别轰炸下的中国高等学府(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郭亮 潘洵 参加讨论

    1937年11月5日,蔡元培、梅贻琦等102名高校校长和著名学者,联合发表长篇英文声明,揭露日本破坏我教育机构之罪行。声明说:“诚所谓中国30年建设之不足,而日本一日毁之有余也。日方此种举动,每以军事必要为借口,殊不知此种教育机关,分布各地,往往距军事区域非常辽远,且绝与军事无关。日人之蓄意破坏,殆即以其为教育机关而毁坏之,且毁坏之使其不能复兴,此外皆属遁辞耳。”此声明对日本侵略者意欲灭我民族精神财富和文化传统的罪恶行径,一针见血地予以揭露。
    除了公开谴责日军轰炸暴行,各大学为保存民族文脉,毅然走上了大迁徙之路。北大、清华、南开先迁长沙,最后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迁至陕西西安,后组成西北联大;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等31所高校迁至四川各地。内迁高校“流离转徙,散居于川滇黔者数以百计”,促进了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本着御侮图强、振兴中华的理想,继续在日机的轰炸中以种种形式积极投入到有益于抗战进步的活动中。例如对战时所需技术知识人才的培养,实用学科的开设,抗战宣传、捐献、救护的开展等,有力支援了抗战。
    正是凭着这股爱国至诚之心,中国的高等学府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毅力,不仅在1939年即已恢复战前大学生人数,而且兴建了许多新的大学。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36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108所,1944年增至145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在连天烽火的抗战岁月,中国大学不惧轰炸,抗争发展,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愈挫愈勇的自强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为推动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郭亮 潘洵,单位:西南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