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非汉文历史资料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民族史新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成绩有目共睹。但整体而言,在这类史料的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仍存在投入薄弱、视野狭窄等问题。 在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非汉文历史资料尤其值得重视。罗贤佑提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存在着多样性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风貌,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相当丰富,是中华民族历史资料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波斯文、阿拉伯文等域外文字书写的文献中,也留存着丰富而弥足珍贵的民族史史料。但直到目前,还有堪称浩瀚的史料亟须搜集、整理。在这方面,“处女地”随处可见。 以明代民族史研究为例,刘正寅表示,明朝在对外交流中,水路上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陆路上有陈诚等人的出使,与中亚内陆国家有密切的交流,这些交流都留下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语种文献记录,这些文献记录是我们从事明史研究需要掌握的。所以,从事民族史研究的学者,如果不注意多种语言文献资料的应用,其研究将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便是汉文文献,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元史》等有关周边民族的记载,也体现出多语种性,其中对少数民族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的记述,往往是对非汉语言的译写,如不具备多语言的知识,就无法准确理解这类史料的真实意义。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和继全,是一位纳西族学者。他以自己从事东巴文文献的研究体会告诉记者,以往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所记录的多是其本民族的材料,实际上其内容非常丰富。比如东巴文文献中,就包括了民族关系、宗教、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对这些文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