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侯外庐早期思想史研究的特色及学术史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晋阳学刊》 王启发 参加讨论

    以下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一书的三个学术关节点。
    (一)关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三个阶段
    首先,此书最突出的,就是对中国早期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三个阶段的具体划分,并在第一章集中加以讨论。就是将所谓“中国古代思想”亦即“先秦时代的思想”,划分为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在侯外庐看来,这不仅与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所论证的历史发展线索相呼应,亦即“从殷末卜辞开始”到“学在官府”的“西周《诗》《书》”,到春秋时代以“《诗》《书》传授之学”而批判发展出来的儒墨显学,再到私人创著、百家并鸣的诸子之学;而且,还是一个与《庄子·天下篇》所梳理的学术史脉络正相吻合的阶段划分,因而,侯外庐将《庄子·天下篇》视为“古代的一篇最好的思想史序论”。其中区分出的三阶段,正好也就是“由圣王君子”到“邹鲁缙绅先生”,再由“邹鲁缙绅先生”到“诸子百家”。
    在这一章中,侯外庐引证郭沫若的《周官质疑》(《金文丛考》),一方面证明“《周官》为伪作”,另一方面认为“学在世官之说乃不可易”。随后还引述章学诚《校雠通义》中所谓“官守其书”、“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无私门著述文字”之说;并且指出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说法是“信中有伪”,批评其“谓古代官学与子学没有递蟺蜕化之史事”,是和“伪中有信”的《汉书·艺文志》“诸子出于王官”说之“伪”一样,“亦伪”[6]3。并且侯外庐还认为,“对古代官学之制,冯友兰氏颇看出一点消息”,并引述其《中国哲学史》第一篇中“古代本为贵族政治,有政权者即有财产者,即有知识者,政治上经济上之统治阶级即知识阶级,所谓官私不分者即此而已”的这一论断,从而指出“是既主要观点在正统派而又不是正统派的”[6]3。
    其次,侯外庐明确提出西周官府之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正是中国几千年来官司没有打得清白的‘经学’”。侯外庐除了持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周官》为伪作”的认识之外,还特别辨析了《易》的时代性问题。他不仅认同郭沫若《金文丛考·金文所无考》当中有关“《易之》八卦,金文未见”的考释和所提出的“天地对立观念之后起”的观点,并且肯定钱穆关于“无孔子五十学《易》”的判断;还认为,对于《论语·子路》中“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也见于《周易·恒卦》的爻辞)和《论语·宪问》中“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周易·艮卦·象传》作“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两条与《易》有关的文句,“清人顾炎武疑之,崔述以来,钱玄同与顾颉刚二氏商确甚当,宁可说《易》之抄袭《论语》”[6]5。同时,针对《庄子·天下篇》中“《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两句,侯外庐既认为“《天下篇》的作者为《庄子》后序,成于后世,已成定论”,又指出其文“前言《诗》《书》《礼》《乐》,后复加释《易》与《春秋》”是“文不对题”,进而肯定马叙伦谓“《易》以道阴阳”以下二句为注释之误刻的说法“甚是”。这里所体现出的侯外庐的疑古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他对顾颉刚“对于古史辨伪的意见可称创见”的评价[6]7,也是出于观点上的肯定和认同。此外,侯外庐更为关注作为西周文献的《诗》《书》的辨别,从而同意钱穆《国学概论》中的“《诗》、《书》别类之说”并引述之:
    “诗、书者,古人书籍之两大别也。不曰诗、书,即曰礼、乐。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书即礼也,诗即乐也。……礼有先例之礼,有成文之礼。先例之礼本于历史……成文之礼本乎制度,礼、令之类也。……盖昔人尊古笃旧,成法遗制,世守勿替,即谓之礼。舍礼外无法令,舍礼外无历史。史、礼、法之三者,古人则一以视之也。……故古人言学,皆指诗、书、礼、乐,此即求之《论语》而可证。”[6]9
    再有,在就官学到私学转变的论述方面,侯外庐特别关注到《老子》的年代问题,他明确地提出,“如果《老子》一书果是孔子问礼的老聃其人所作,那么这里必先规定中国私学是由老子开始,孔子当后退一步”。又说,“果是这样,我们依据社会史的发展,实在有好多矛盾问题在老子思想中不能解决”。而且,侯外庐列举了从清人汪中、崔述,到梁启超、冯友兰、钱穆等人提出的各种质疑,说“各家所疑,相得益彰”,从而认为郭沫若在《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将老子列于孔子之前“颇有问题”。并且针对郭沫若所言“老子的最大发明便是取消了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之至上权威,而建设了一个超绝时空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侯外庐提出,“这种思想,我以为要和社会史相比研究的”,进而明确说:“只有‘礼堕而修耕战’的战国思想,才在‘尽地力’之教方面,寻到地下的原理,产生了战国诸子自然的天道观(类似泛神论)”;“只有在类似显族贵族的社会出现,土地向私有转化,否定了西周到春秋的土地国有(氏族贵族的公有)制度,才可能否定人格神的天道”[6]9。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到侯外庐从社会史出发研究思想史的基本学术特色。
    最后,在关于“子学思辨的时代及其前途”一节的论述部分,侯外庐针对战国时代社会的变革道程,结合他的《中国古典社会史论》说明了社会与思想的关系。于此又指出,胡适、梁启超、冯友兰在辩论中国古代社会及思想的相应关系方面,“颇具真理追求的热心”,而且“已经划出神话和理性的研究鸿沟”,“然而关于这一问题则他们有局限,答案是错误了的”。侯外庐还说:“反之,我们也反对给诸子画脸谱的唯物论研究者,因为思维过程史有它的具体复杂的关系,仅仅以代表地主或代表工农的一般断语为自明率,是极其有害的轻率研究”[6]17。这里,侯外庐思想史研究方法论意义上的判断和主张是一目了然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