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明确:《中华儿女》由团中央主管,全国青联主办,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中青年知识分子为对象的综合性文化刊物,旨在联系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留学生、外籍华裔青年,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宣传“四化”建设成就,促进海内外青年交流,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祖国繁荣富强为宗旨。以人物特写为主要内容,同时也辟出一部分篇幅提供给全国青联委员参政议政,体现广开言路的办刊方针。书记们希望把这本刊物办成一本高层次、高品味、高格调、高质量的刊物。会上决定,设主编一人、副主编二人,先出双月刊,办公地点设在团中央,拨款20万元作为《中华儿女》的开办费和补贴,争取3年后在经济上自给。 我是1950年初从团中央调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到这时已经30多年了,我创办过《青年文学》和《小说》等刊物,但都不似《中华儿女》,从一开始就是在书记处的直接领导下,如此细致地研究讨论,如此关心重视,我觉得这是个好兆头。 刘延东对《中华儿女》的创办,倾注了大量心血,她很重视这本刊物,所以在《中华儿女》的领导班子刚刚搭起来,开始进入“创刊号”的选题策划时,刘延东就亲自出面主持,还有书记处李源潮、刘奇葆、李克强、洛桑、冯军和统战部长、副部长参加,邀请在京的全国青联常委,围绕《中华儿女》的创刊,提建议,谈想法,策划选题,组织稿件,与会者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提了许多好建议和好选题,后来在《中华儿女》上陆续发表的有:陶斯亮、吴英辅、张新时三人写的《关于知识分子自我的改善的对话》、五晨写的《中国新闻改革的轨迹与思考》、刘心武写的《十年琐记》等文章,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产生的成果。 这次会议以后,正是春节前夕,《中华儿女》的同事们在紧张地准备“创刊号”的稿件时,刘延东和李源潮、刘奇葆、李克强、洛桑、冯军等书记又一次来到《中华儿女》编辑部,向大家拜年问好,鼓励大家抓紧准备,早日出刊。 请小平同志题写刊名 在我们召开的第一次编委会上,为扩大刊物在海内外的影响,提高刊物的知名度,有的编委建议邀请小平同志给刊物题写刊名,与会编委一致赞同这个倡议。会后,我们以团中央的名义,认认真真地给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创办《中华儿女》的重要性,以及刊物的方针宗旨,请小平同志在百忙之中为《中华儿女》题写刊名。 信送出去后,我们的心一直悬在空中。小平同志日理万机,每天要处理许多重要事务,能有时间给《中华儿女》题写刊名吗?对小平同志来说,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对我们这本即将诞生的刊物来说,却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殷切地期盼着。 1988年3月18日,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电话,通知我们,小平同志为《中华儿女》杂志题写了刊名。这突然到来的喜讯,立刻使编辑部沸腾起来,大家兴奋不已。我算了一下,从我们给小平同志发函,不到一个月就给我们题写了刊名,说明他对我们创办的这本刊物是很重视的,一定不能辜负老人家的期望。 我立即派专人专车去中办取回小平同志的墨宝。在请小平同志题写刊名时,因考虑到《中华儿女》面向海内外这一特点,在致小平同志的信函中,我们请求小平同志题写繁体字。现在小平同志的题字完全是按照我们的要求写的,望着“中华儿女”四个大字,刚劲挺拔,纵横自如,从气势到神韵都给人一种气度不凡的感觉,展示了小平同志对《中华儿女》的鼓励和希望。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捧着小平同志的墨宝,向一个又一个办公室走去,让团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与我们共享这兴奋的一刻。 《中华儿女》“创刊号”终于在1988年7月20日出版。刘延东撰写的创刊词,“爱国图强,振兴中华──祝《中华儿女》杂志创刊”登在首页。两天后,杂志社邀请全国青联在京的部分常委,《中华儿女》部分编委,还有新闻界、出版界人士参加创刊研讨会。 让我高兴的是刘延东也赶来参加。在我介绍刊物的栏目和一、二期的主要内容后,她又一次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刊物的方针、宗旨,要求大家扶持这本刚刚诞生的刊物,她诚挚、热情的讲话,使会场的气氛变得十分和谐融洽,常委们和编委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当场提供选题线索,推荐作者;有的毛遂自荐,表示要给《中华儿女》写稿;有的提出设置新栏目的建议;有的谈“创刊号”的读后感。会议开得活跃,又有内容,我和同事既受到鼓舞,又受到启示。 会后,中央各大媒体都对此作了报道。刘延东在青联委员中有很好的口碑,有许多朋友,所以在《中华儿女》初创阶段,由她出面召集座谈会、研讨会,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中华儿女》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小平同志为《中华儿女》题写刊名的经过,也成为鼓舞大家为这本新刊物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