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话语体系: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描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更易于深入研究。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对于社会形态的研究也是如此,越是成熟的社会形态越能够给观察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多具体而微观的社会历史发展现象,能够让我们更容易用微观话语来描述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在此意义上,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对于当代微观生活世界的考察与研究也是理解历史总体性发展规律的钥匙。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马克思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方式,即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出发,在叙述中走向对抽象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界定、分析和解释。而这种研究和叙事方式,也是微观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方式。诚如马克思所言:“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发现了“生活世界”这一思想的地平线,正是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地平线上,马克思将唯心主义赶出了在历史观中的最后避难所。当然,生活世界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并不是直接出场,而是以“实际生活过程”、“生活的历史过程”、“现实生活”等方式表达出来。在这些表述中,马克思已经体认到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从现实个人和现实生活世界中汲取思想的元素,才能够对唯心史观展开内在的批判。对于现实个人和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观察和微观描述,既为唯物史观理论大厦的宏观体系建构提供了“砖瓦”,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更新持续性地提供“微量元素”。 总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建构中涵括着话语体系的建构。正是通过宏观话语、中观话语和微观话语体系的相互区分及相互交融,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现实形态做了深刻的阐释与反思。而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唯物史观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必将引领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总体性发展,从而形成超越现代性语境的思想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梅景辉 韩力争,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