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午战争迎来120周年的祭日,一时报刊有关文章风起云涌,无论是否专家,皆大放舆论,细观则一些文章根本置史料于不顾,亦不深入研究,只从表面老调重谈,一些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亦有名为反思云云,如似贬低,实在有愧甲午战争中抵御倭寇为国捐驱的先烈。 例如依旧将甲午战争战败归结于甲午海战的失利、将甲午海战的失利归罪于北洋水师等等,即有悖史实,也极不公平。北洋水师不是罪人,其倾尽全力,在丰岛、黄海及威海卫三次与日倭拼死血战,使日倭严重受挫,并迟滞日倭的战略企图,应该予以公正评价。对北洋水师的种种指责、歪曲,作为中国人怎可自毁自弃自污?甚至将当年日倭对北洋水师的造谣污蔑,时至今日仍津津有味加以传播,遑论此心甚不可问,更是令人匪夷是何居心?!日本当年编造出北洋水师水手在主炮上晾晒衣物的谣言,绵延至今仍被国内外有关北洋水师和甲午战争的学术著作当作北洋水师腐败和管理不善的“罪证”,近年来国内有关北洋水师和甲午海战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更是当作典型情节大加渲染,使北洋水师100多年来始终背负骂名,是可忍孰不可忍?!研究甲午战争的权威专家、山东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陈悦先生早就通过对北洋水师“主炮凉衣”舰只、事件发生地、谣言流传过程等进行过缜密考证,揭露这其实是日倭的卑鄙造谣。但真实的历史就是不被认可,谬误种种仍在被国人散布。 另外,多少年来,有关甲午海战的书籍、文学作品、影视、文章只谈外国人对北洋海军的种种祸心,包括英国人马格禄在刘公岛鼓动劝降等等,绝口不提在北洋水师军舰上服务的外国雇员,奋不顾身与中国官兵并肩作战直至英勇牺牲的事迹。对于此,我一直耿耿于怀,这些外国人牺牲于甲午海战对日倭的战斗中,他们的名字绝不应该被湮没。 北洋海军在建军之初引进装备之日,即开始聘请外籍雇员,其性质不是服役加入北洋水师,而是所谓的“客卿”,即按工作性质,分任北洋水师高级顾问、教官、技术军官、医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甚至舰艇战术军官;也有一部分外籍人员是临时聘用,按职务高低不等支薪。外籍雇员最高为高级顾问,由北洋大臣李鸿章特聘协助北洋水师高层进行舰队的日常训练、作战及管理。有的外籍人员因工作出色,还被清廷授以职衔、品级甚至有赐予花翎顶戴者。 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北洋水师中外籍雇员的准确数字,除了高级顾问,只从当年北洋水师各种奏折等史料可见外籍雇员的名字和职务。以教官和舰艇战术技术军官为多,其职务有教习(分枪炮、鱼雷、练船、炮台、洋号、管轮、管炉、操炮、督操、水雷、管驾、船缆等各种类型教习,职务分总、正、副、帮教等),还有总医士等职务。每年出现的外籍雇员名字约有十几人至数十人不等。至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时,从目前史料看仍有8名外籍雇员在北洋水师作战军舰上工作,职务最高者为冯·汉纳根,聘为北洋水师总教习兼副提督,另有四人在“定远”舰任职为管炮教习(即管理炮务)尼格路士、管炮教习佘锡尔(也有译为纪奢,他的名字第一字“佘”,常被报刊登错为“余”),帮办副管驾戴乐尔(有译为秦莱),以上三人均为英国籍。还有帮办总管轮德国籍阿壁成(也有译为亚伯烈希脱)。有3人在“镇远”舰任职:襄办管带美国籍马吉芬,总管炮务德国籍哈卜们,最后一人记载有出入,有记为工程师晋菲士,国籍不明。台湾学者王家俭从戴乐尔《甲午中国海战见闻记》考证出似为英国人马格禄。以上是从当年李鸿章有关“海防报销折”中得知上述名字的。是否其他舰艇上还有外籍雇员,不得而知,因为从目前资料中得知,北洋水师在1889年和1890年还分别雇佣外籍教习等34人和29人,为何在两三年后只剩下8人?其实,据李鸿章奏折中可知,不仅在威海卫海军基地有外籍人员,在其他非主力炮舰上仍有外籍6人在担任交通运输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