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风雨平型关。 这座明长城内三关与外三关之间的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灵丘县与繁峙县交界的关岭上。这里四面环山,层峦叠嶂,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站在高处眺望,可见一条峡谷小道蜿蜒而过。这古道西达雁门,东通京蓟,是灵丘通往太原的必经之路。 1937年,在华北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八路军115师在陕西三原誓师换装,从韩城渡过黄河,挺进山西,在这里取得了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 兵发冉庄村 冒雨开进 走的是毛毛道 驱车从灵丘县城出发向西南方向行进,辗转数十公里,才能抵达位于连绵群山之中的冉庄村。 这里距平型关15公里,在公路修通之前,只有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往山外。战斗前,115师的部队便在这里集结。从村民的描述中,我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氛。 “听长辈们说,战斗打响的前两天,村里陆续开来了一拨拨部队,因为担心走漏消息,村前村后都派出了岗哨。”今年54岁的村支书周爱国说,当兵的大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身上穿的很单薄,脚下穿的都是草鞋。那时八路军刚改编,老人们也不知道这是原来的红军,就感到这些战士说话很和气,还会帮着村里人担水、扫院。村里人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他们睡觉,可战士们就是不进屋,在村中的空地或是各家院里铺上些秸草就席地躺下了。村子小,容不下太多人,不少战士就在周边的山上住。 村子的中心,有个半亩大小的四合院。1937年9月23日至24日,115师师长林彪和副师长聂荣臻就是在院内一个数米见方的土屋里,详细研究各方面汇集的情况,制定侧击计划,下达出击命令。 “24日深夜,部队摸着黑向乔沟一线开进了。”灵丘县党史办原主任赵洪波,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走访老八路、老村民,掌握了许多关于平型关大捷的第一手资料。他介绍说:“为了隐蔽,部队走的是最难走的毛毛道。当晚下着瓢泼大雨。战士们没有雨具,身上的灰布单军装被淋透了。天黑得像口锅,行进过程中只能相互拽着衣角防止摔倒,战士们最希望的是天上多打闪,这样就可以趁着瞬间的亮光放开步子往前跑。” 在村民的指引下,笔者来到了数公里外的一处河滩,当日,115师主力部队便是在这里强渡冉庄河。“暴雨引发了山洪,官兵们把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一个拉一个从激流里趟过去。九月末山里已经降霜,河水寒冷彻骨,水越涨越高,好几位战士被山洪冲走牺牲了。”说到这里,赵洪波的语气分外沉重。 来不及为逝去的战友难过,八路军将士继续冒雨疾行,于25日拂晓前赶到了白崖台一线,进入了伏击阵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