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川高校48所,其中,成都8所,乐山3所,绵阳三台1所,宜宾江安、南溪李庄各1所,自贡1所,泸州泸县1所, 其余内迁到重庆、万县(今重庆万州)、江津等地。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那场战争中,中国的大学遭遇一场浩劫。为避战乱,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颠沛流离,内迁大后方的西北西南诸省。9月2日,湖北人张在军的新书《当乐山遇上珞珈山》开印,新书讲述了武汉大学西迁乐山的历史往事。根据他的研究,从1937年开始,中国相继有69所高校内迁。其中,迁入四川的高等院校共计48所,占战前中国108所高等学校的44%。 文脉图存迁川高校最多 迁川高校到底有多少?尽管具体数字尚存争议,但是,迁入四川的大学数量最多已成业界共识。 张在军,2004年被公司派驻四川乐山,武汉大学西迁乐山的历史引发他的兴趣,由此开始深挖抗战时期“迁川大学”的历史。 抗战时期大学为什么要迁来四川?张在军说,选中四川,是综合时局相对安全的考量。随着战争推进,广西在豫湘桂战役中部分沦陷,云南在日军占领缅甸后也饱受战争压力。 在迁川高校中,1937年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是第一所。当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积极争取,转移学校师生,仪器、图书等设备的同时,将农学院巨资引进的美国加州牛、荷兰牛、英国约克夏猪等选种一并运到重庆。“鸡犬图书共一船”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 1938年初,武汉大学委派法学院院长杨瑞六和工学院院长邵逸周兵分两路先期前往四川考察迁校地址。他们本来想选在长江边,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沿江重镇重庆、泸州等地早已被其他高校占据”。他们只能继续北上,好不容易才选定岷江边的小县城乐山。当时迁川高校之多,可见一斑。“迁川高校到底有多少?目前一种说法是截至1941年共48所,另一种说法是50所。”张在军为了弄清这一数字,曾联系各大高校校史馆,加入各大校史、地方志论坛,并购买大量名人回忆录,希望从中找到蛛丝马迹。尽管具体数字尚存争议,但是,“迁入四川的大学数量最多”已成业界共识。 一迁再迁市县乡村多级分布 如果说,中央大学的迁川之路尚算顺利的话,后来的大学,则没这么幸运。“总的说来,内迁后定居一处不再移动的只是极少数。”著有《发现李庄》《风过华西坝》等书的成都民国史学者岱峻说。 岱峻发现,同济大学迁至李庄已是第六迁。在“8·13”战火中,同济大学校址被夷为平地。师生千里辗转,先后迁往上海公共租界、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安,1938年7月迁入广西八步。1939年春又陆续抵达云南昆明。在昆明立足未稳,1940年夏天,由于日本加大对云南的狂轰滥炸,同济不得不考虑第六次搬迁。 同济校方委托当时的宜宾中元纸厂厂长、同济校友钱子宁代为寻觅一个能继续进行教学活动的地点。“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李庄乡绅以16字电文,解了同济大学的燃眉之急。 “到战争后期,迁川高校几乎分布于川内各大市、县、乡、村。”经过整理,张在军罗列出一张自己目前找到的迁川大学分布清单。 成都有8所——1937年,金陵大学最早迁入成都。1938年-1939年间,先后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上海光华大学、山东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国立牙医专科学校、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山西私立铭贤学院迁往成都。1942年,燕京大学成为抗战期间最晚迁入成都的大学。 乐山3所——1938年-1939年,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迁四川乐山。 绵阳三台1所——1938年秋,国立东北大学迁驻绵阳市三台县。 宜宾江安、南溪李庄各1所——1939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到江安。1940年,同济大学落户李庄,直到抗战胜利。 自贡1所——中央工业职业专科学校。 泸州泸县1所——抗战胜利前夕,私立东亚体育专科学校自皖南辗转来到四川,在泸县复校。它也成为抗战期间,最后一所内迁大学。 其余内迁到重庆、万县(今重庆万州)、江津等地。包括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 到抗战后期,四川的高等学校共有56所,为战前的4倍,居全国各省之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