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云集内迁学术生根发芽 无论时局如何多艰,这支入川高校大军,一时间,让学界大师云集四川,星光熠熠。 1942年-1946年,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在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1941级武汉大学外文系的学生杨静远曾深情回忆:“那几年,外文系是文学院四个系中的大系。学生人数最多、最活跃。教师队伍人才济济,各显神通。课程百花齐放……而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教务长、名教授朱光潜先生的‘英诗选读’。”在学生个人藏书寥寥无几的当时,英诗课上,《英诗金库》却人手一卷。 那时的华西坝,也在这一期间汇集从沦陷区迁至此地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连同原本在此的华西协和大学,形成了名噪一时的“Big Five”(华西坝五大学)。“坝上风流各路大师云集,莘莘学子如沐春风。”岱峻形容当时情景。其中,人文学者有陈寅恪、吴宓、萧公权、李方桂、顾颉刚、钱穆、蒙文通等;理工科有生物学家刘承钊,地理学家刘恩兰,数学家赖朴吾、魏时珍,天文学家李晓舫,皮革学家张铨等。 在李庄,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是直接的受益者。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迁驻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从一个放牛娃成为梁思成的入室弟子。在这里,罗哲文先后师从刘敦桢、梁思成和林徽因。 在三台,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到东北大学筹备“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极短的时间内研究所便初具规模。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改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为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给予硕士学位。东大的研究生教育,由此发端。 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师生陆续返回沈阳,而有一支留守队伍却在四川生根发芽。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唐自成告诉记者,1992年,时任校办主任的他负责筹备40年校庆。经过走访调研,他们最终将学校诞辰从1952年,回溯到1946年。“1946年,当时东北大学的部分西南籍师生多方筹措,在原址上成立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后改为川北大学,即四川师大前身。” 岁月深沉历史关注未完待续 无论岱峻,还是张在军,十余年来,他们都沉浸在抗战大学西迁这段历史中,倾情钩沉。对他们而言,大众,尤其是被书写者后人的真情反馈,已成为持续挖掘的动力,甚至责任。 “当知道我就是岱峻,电话那头就开始哭泣了。她说,刚看了《风过华西坝》,太好了,太不容易了。”给岱峻打电话的是当时华西坝上金陵大学农经系系主任乔启明先生的女儿,著名雕塑家乔红。2013年10月途经成都的她电话邀约见岱峻一面,《风过华西坝》中的一节写到她的父亲。 起初只是以为对方邀约倾诉父女之情的岱峻,去了才发现,乔红还约了另一位客人,也是当年的金大教师子弟单明婉。尽管她们是世交,却已经六十年没见面了。乔红毕业于中央美院,单明婉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她们说是《风过华西坝》将她们那些消失的岁月又连在了一起。” 同样寻书而来的被书写者后人,也不断出现在张在军的生活中。“前几月,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工真到广州出差,我们见了一面,一见如故。”李工真的父亲李国平曾被誉为“东方数学奇才”。1937年,27岁的李国平从法国留学回国,就被中山大学破格聘为数学教授。1940年,李国平受聘武汉大学,只身迁往乐山任教。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武大。 在张在军的书中,李国平与郑若川的爱情故事占据较大篇幅。李工真见到张在军后,激动地讲述了他所知的婚礼细节“我母亲是国学大师刘永济的学生,父亲是他的好友。父母1942年7月13日举办婚礼时,虽然婚宴极其简单,但刘永济亲自前来主持,令父母激动不已。刘永济还当场挥毫,写下《李郑合婚歌》,这在当时的乐山城传为佳话,贺词也成了我家的传家之宝。” 张在军告诉记者,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被书写者的后人通过电话、网络找到他,或表示感激,或畅谈父辈情怀。“这股力量提醒着我,历史的挖掘,永远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