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天津篆刻艺术的一个高潮期。同治、光绪年间,栾征纬(砚乡)、赵仝(子仙)、刘陈(小亭)均以书画家兼擅篆刻而享名于时。大画家马家桐、书法家孟广慧,临习古印名刻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马氏精于绘画,且工诗书、擅篆刻、精鉴赏,篆刻远宗秦汉。据说,他曾用旧绢戏仿宋人花鸟画一幅,鉴定家也看不出是伪品,居然卖出了很高的价钱。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兴致,又陆续临摹出几幅,又请他的挚友孟广慧临写款识兼摹刻印章,更显得惟妙惟肖。人们戏称他俩为“津门二甲”或“二甲传胪”,“甲”与“假”谐音,即双关二“假”之意,在当时颇负盛名,这类作品也格外受到当时及后世收藏家的珍视。 民国时期,擅篆刻者较前为多。穆云谷、王雪民、张穆斋声名最著,被誉为“津门三印人”。他们追秦汉而不泥古,代表了当时天津的水平。 穆云谷(1875—1938),字寿山,又名恒谦,回族。擅画山水、花卉,率笔点拂,颇有徐青藤遗意。篆刻尤有造诣,技法纯熟,各种刀法,千变万化,运用灵活,章法布局,疏密得体,别具一格,在北方颇有声望,有《寿山印谱》行世。 穆云谷是天津“八大家”正兴德穆家第四代长门四孙,世居小伙巷清真巷,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博览群书,好学不倦。有资料说:“观其一生,虽青年时期也曾为保持家业苦心经营坐落在津门闹市驴市口的祖辈遗产义利生杂货店,终因兴趣不在经商而倒闭。曾也因生活所迫于1931年进入卢氏医院潜心学医,学成后被推荐到晋军中任军医官,随部队辗转包头、大同、太原、长沙、武汉等地,于1921年离晋返家。” 穆云谷治印苍古拙重,颇为吴昌硕先生所赞许,称其为“金石妙手”,是以金石界有“南有吴昌硕,北有穆寿山”(即“南吴北穆”)之誉。刘芷清先生评价其篆刻“法宗秦汉,刀法谨严,无浙派之放,亦无徽派之谨”;“晚年又常作隶,馆名"古香室主",为人喜谐谑,善言谈,凡津中书画名士,乃至方药雨等,无不与之友善”(《津沽画家传略》)。陆辛农先生说:“寿山与李二聃(李曈曦)顾叔度(顾越)善。且尝以所刻印商之叔度,叔度每有所指示,似寿山曾受传刀法于叔度者也。寿山并善于郁(陆辛农本人),尝索郁画梅。寿山长须飘拂,健谈善笑,时人呼之"老髯"。为郁刻石章至多。晚年潜心医学,颇有得,济人甚众。” 对穆氏篆刻特点和艺术面貌,杨鲁安在《穆寿山的篆刻》中做过分析。先生认为,穆所作仿汉铸印,圆润质朴;以秦玺为师的作品灵动逸浑。中年以后,他涉猎各家,章法多变,如朱文“松寿”、“陶公”等印,化有法为无法。晚年笔更老健、爽辣,如朱文印“子贞父”,三字中“子”字两手高擎,有扛鼎之势;“父”字左竖如弓弦绷紧,右侧弯笔似箭搭弦上,撑力极足;“贞”字以平正定位于右下角,用笔凝重,反衬出“父”字之险劲,此印具有独到之功。穆云谷根据刻章所用各类石料和铜、牙、塑等物性不同,创造了把“窝瓜把儿”晒干加工磨形治印技艺。此方法治印,不毁刀迹坚固耐用。他还自制八宝印泥,用珊瑚粉精磨细研加工合成。题款盖章鲜艳无比,多年不变色。很多文友皆受赠与。 穆云谷对金石考古如砖、瓦、铜器、古泉、玉石均有研究,终生乐在其中,且常慧眼拾遗。据传,他曾在早市(鬼市)书摊花一元钱购买的残破旧书卷中,发现唐寅真迹;曾在六元钱购得佛前上贡的一对锡纸香鹤蜡杆中,查到蜡杆鹤眼系用“真猫眼”制成,还有很多廉价收购的古瓶瓷器等等。 穆氏印作仍可一见。书画家方大开先生对穆云谷篆刻珍爱至极,藏穆氏所刻印章多枚。我常前往方君百印精舍拜观,方君特精心拓印十数方,并作题记以赠。其中有“我本先名在画家”(白文)、“诗无法律画无师”(白文)、“寿山临池寄兴”(朱文)、“常著文章自娱”(朱文)、“津门穆氏”(白文)、“静悟”(朱文)、“云起”(朱文)诸印,均为凌厉酣畅之佳作,可谓穆先生一生的精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