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随笔 >

殷家庄古村落:世泽源流远 开枝发叶长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从化新闻社 newdu 参加讨论

    
    殷氏宗祠 记者邝健华/摄
    殷家庄古村落位于从化市城郊街东风村,此处民风淳朴,生活祥和,是广州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从化市著名的古村落之一。
    据记载,明初时期殷氏从东莞迁来从化建村,并以族姓殷冠村名。整个殷家庄古村落的形状布局如同蝴蝶,村落竹林掩映,溪水环绕,古朴典雅,呈现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的整体格局。殷家庄古村落原分为西兴里、南兴里、南建里、全兴里、东庄里、祠堂里六部分,后西兴里及南兴里改称为西庄和南庄,全兴里改称为土贝,东庄里改称为头围,祠堂里改称为文献里并且被张姓迁入居住,并新辟了新西庄,故今日殷氏仍有六个居住地。以“庄”为单位形容聚居地,这也是殷家庄与众不同的地方。殷家庄古村落在西、南、东三面拥水,背后依林,东面是流溪河,北面是风水林,整体布局整齐,巷道横平竖直犹如棋盘,布局形式为“梳式布局”,祠堂在前,民居在后,建筑总面积近2万多平方米。整个村落中的纵向巷道数量远大于横向巷道,而村中的交通主要依赖于纵巷。
    西庄是殷家庄古村落所有“庄”或“围”之中最宽敞的,其布局及规格也相当考究和严谨。西庄在民居朝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以一条平行于民居面宽方向的横巷为主巷,以六条纵巷为支巷来连接各个民居的主入口,布局整齐划一。横着看,长长一排青砖屋大门一律朝西,屋前一口大鱼塘隔开村里村外;竖着看,屋与屋头尾交接,之间是巷里,里巷有通向鱼塘的排水沟,雨水从瓦面滑落,沿着沟流走。西庄的村首是五进祠堂光岩公祠,因该祠堂有五层锅耳,村民又将其称为五叠祠堂,祠堂的大殿后面还设了文昌阁。光岩公祠的右侧是9路形式统一的民居,每列4户,共36户,在民居之后是一列两层的回水屋,与光岩公祠第五进相接,连环相接,给人固若金汤的感觉。沿着流溪河一则的河岸旁有一棵古榕树,盘根错节,似乎在诉说着多年以来殷家庄的老故事。在西面两池塘间的走道上有一棵古柏树,苍劲挺拔,承担着镇守西庄的伟大使命。
    南庄南临大池塘,布局与西庄相类似,只是在第三排民居之后加了一条横巷,并且在东西两面加以回水屋,构成了南庄完整村落布局。南庄的村首是殷氏宗祠,该宗祠是殷家庄的大祠堂,共三叠,头叠头厅,进来是庭院,二叠大堂,再进是另一个庭院,两旁有作厨房用的厢房,三叠是正殿。祠堂朱瓦绿檐红梁,屋顶两侧瓦背上有两只石狗在守望殷家庄,锅耳与屋顶拱起立体的夔龙纹,左右龙纹上龙头鱼身的两尾鳌鱼正作势下潜。殷氏宗祠不置麒麟守门,却在屋顶上大做文章,老一辈人将其唤作“鳌鱼翻身”,村民对这瓦背上之饰物寄寓了“鳌鱼平地震,石狗守门户”的美好愿望。祠堂内墙檐下仍有保存较好的丹青人物故事壁画及诗词,可供后人观赏。在每年正月初六,殷氏族人会在殷氏宗祠举行“上老灯”的风俗,此时年满花甲的老人会让儿孙把一盏红烫金的红灯笼挂到横梁上,全村人在祠堂面前团聚吃饭,表示敬老孝顺。
    殷氏宗祠前面禾坪左右两侧各立一座以花岗岩为底座的旗杆夹,其上各竖两块花岗岩的进士石牌夹木旗杆,旗杆高20多米,石牌上刻“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殿试”,落款为“钦点二甲金殿传胪殷攀龙立”。据了解,竖举人旗杆夹挂旗帜是清代珠三角的民间风俗,在科举制度朝代参加朝廷殿试,取得进士或举人以及贡生功名者,会授予爵禄,并赐予旗帜,竖于精工建造的石旗杆夹上,以示显贵和辉煌,因此旗杆夹是宗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祠堂以东是排列整齐的几条古巷的末端,有一座五间两廊的庭园式建筑,名为殷福熙旧居,是清光绪年间殷家庄地主殷福熙的居住地,其大门正对小巷,这是一座前倒座建筑,中间大厅宽阔,天井两侧墙上开砖雕漏窗,窗上灰塑书卷。前廊上有纵脊,上有博古,外山墙有卷草纹。两侧偏间前皆有天井,种有花草,脊上有精美灰塑图案。
    在南庄还有一间祠堂,名叫班墀公祠。该宗祠相对较小,大堂正中,是用于给村民庆祝生孩子挂灯用的,如果家里新添一男丁,殷氏人就会在男丁出生后的第一个正月初十,在宗祠横梁挂上一盏红灯,为新丁求福。班墀公祠正中两侧的对联道出了殷氏来历:源自润水系出罗山,派修香溪支分白石,意思是殷氏祖籍江苏润水,而从化殷家庄第一个祖公则出自罗浮山。
    寻根究底,殷氏祖公文彦公是宋末进士,时任惠州通判,因为为人刚正不阿,得罪了权贵,晚年隐居于罗浮山。其膝下有三个儿子,第三子仁禄公是一个做洋线铃铛小生意的货郎,元朝年间,先到东莞白石岗一带,后来到从化(旧时番禺北区沙垣圩)安顿下来,建立殷家庄,后世繁衍生息,渐渐开枝散叶,根据祖宗训诫,殷氏按“克敬录先德,承君后裔昌,世泽源流远,开枝发叶长”二十字排辈。据了解,解放前殷氏族人主要以织竹业为生,平均每家一年能消耗上万棵竹子,整个从化地区30%的竹制品产自殷家庄,如今殷家庄北部依然有大片竹林。殷家庄的老人仍留着一手编竹的好活,拿刀子将竹篾削细后,将表面刨光滑,然后熟练地将竹篾编织成箩筐,待箩筐成型后,老人便留下筐口的工序,将箩筐一个个倒扣晾晒,晾晒完毕后加上筐口的工序,一个竹编的箩筐就大功告成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殷氏后人逐渐舍弃了以织竹为生的生活,开始了四海谋生,外出闯荡的打拼。殷氏后人中有为官者,也有经商之人,各行业都有涉足。在逢年过节、婚嫁生子之时,外出闯荡的族人有时也会回到殷家庄大摆宴席,与族人分享其快乐与幸福,也有族人回到自家的祖屋门前贴上一副喜庆的红对联,以求殷氏祖宗的保佑。(稿件由黄婉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