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留城是微山县境内有名的历史古城,位于微山岛西南约四、五公里的水面之下,至今沉眠于风光秀丽的微山湖怀抱之中。 古留城处于中原与南方交汇的咽喉地带,因之造就了它的繁荣。《路史》记载,尧的儿子封于留(一作‘镏’),刘氏便由此起源”。古留城在春秋时既为宋国的重要城邑。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取得最终胜利,这是古留城的又一次重要历史发展机遇——由于当时古留城是距离汉高祖家乡最近的大都市,于是大批功臣、亲友、勋将被封官加爵于此地。其中最赫显者便是留侯张良,显官名臣的到来及经营使古留城进入了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然而历史注定古留城辉煌不再,地壳变化造成的低洼地势是古留城致命的先天不足,导致水害频仍。后来黄河泛滥更使古留城犹如雪上加霜、屡遭灭顶之灾(史籍有水淹留城,居民南迁建铜山记载),几千年里如是往复多次,古留城周围形成大片湿地、沼泽和几十处小型湖泊。时至明朝,黄河不断决口更加频繁地扫荡古留城,终于在明朝万历年间,又一次决口的黄河夺泗入淮,从此古留城被彻底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古留城的谢幕,标志着微山湖的形成,桑田终变为沧海! 关于古留城传说之一:屠户与石狮子 古老的京杭运河干流在苏鲁交界处经过一段美丽的湖畔,那就是有铁道游击队故乡之誉称的微山湖。关于微山湖的形成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留城源于微子年代,微子,名启。是殷帝乙的长子,殷纣王的同母庶兄,微子为宋国始祖,死后葬于宋国留邑(留县治,今微山岛西湖的东山上,即今微山岛上)。此留城而今是一片荡漾的湖水,湖里有当年下沉的留城。微子死后不久,留城下沉到湖里,据说当时从那里逃出的是一家屠户。 留城是富裕的城池,城里的人们过着丰实的生活,城南有一家杀猪的屠户,家门口有一蹲高大的石狮子,屠户每天天不亮就在石狮子身上磨刀,天长日久,石狮子越发光亮。屠户虽杀生,但为人很好,扶老助弱受人尊重,每到过年必在石狮子前烧香礼拜。 一日,屠户早起正要磨刀,看到石狮子在流泪,屠户壮胆去问:“不知道何位神仙在此显灵,我平日供你香火,不会是在你身上磨刀伤到你了吧?”只见那石狮子突然说话“其实本不该告诉你的,只因为你平日为人和善,我不妨告诉你,留城有难”。屠户听说原委后大惊,原来留城气数已尽,在今夜子时要被大水淹掉(其实什么气数已尽,那时只是地震要发生)。 屠户听后想到城里成千上万居民人就会在今夜子时死去,那还了得!但石狮子说:“此是天机不可泄漏,会有杀身之祸的”。但屠户依旧挨家挨户去说服乡亲,劝邻里乡亲搬离此地避难。但城里人不相信,日子过的好好的怎么会一夜间就被大水淹了呢,只当屠户发疯了,大家照样生活。 天很快就黑了,屠户含着泪回到家里,简单收拾,就和家人出门了,刚到门口石狮子动了,它告诉屠户一家,马上大水就要来,石狮子变成一艘大船,屠户刚上去,大水翻天盖地冲进留城,哭叫声一片。石船带着屠户一家向南驶去,一夜飘泊,天亮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小岛上,而石船不见了踪迹。后来屠户一家生活在岛上,一代又一代…… 后人在岛上发现一处硕大的土堆,一石柱在土堆顶,石柱上有金属色的东西。当地人说谁碰石柱就会有好运,于是游人每到这里就会去触石柱。当地流传岛的下面有一石船,就是那只石狮子变的,因为它泄漏了天机,被压在了岛的下面。 留城下沉多年后,住在附近的村民,在下大雾的时候,往往能看到留城再现,还能够进城去。据说一大胆的人曾经趁大雾进入城内,带回一口铁锅,用它烧出来的饭菜味道绝美,他还说里面的人卖东西时,个个都不说话…… 传说之二:微山湖底的古留城“60年一现”? 古留城是微山县境内的一座比较有名的历史古城,曾是汉代著名谋士张良的封地,位于微山岛西南约十余里之处,经多年的洪水泛滥,沉陷于风光秀丽的微山湖之中。古留城是怎样沉陷湖底的?张良为何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做封地?民间传说“古留城60年一现”的说法究竟有无根据?近年来陆续出土的汉代文物,在印证着古留城曾经的繁华,然而,贫乏的史料记载和民间的众多传说也为沉眠于湖底的古城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古留城60年一现?民间传说,“古留城60年一现”,是以讹传讹还是确有其事? “这湖底藏着一座古城呢,就是人们常说的古留城,据说60年一现。”殷茂三对记者说,“汉代著名谋士张良曾经在这一带居住,他死后不久就沉陷了。” 37岁的殷茂三是微山岛墓前村人,从14岁开始放鱼鹰、帮人打渔,5年前贷款买了一艘快艇跑起了湖上运输。 微山湖像一条南首北尾、斜卧在鲁、苏、皖三省交界处的巨龙。秋日的湖面碧水连天,芦苇荡漾,红荷盛开。 殷茂三小时候曾听老人说过古留城的传说,“以前,这里本没有湖,只是一片洼地,如今的微山岛是当时的一座小山,古留城就位于洼地上,曾经很繁华。但,就在张良死后,这里洪水泛滥,渐渐成了一片湖泊。”这里的渔民们世代相传着一个传说,“每当留城淤陷60年之际,那片水域就会复现古城,依旧古时街巷车马,穿着古装的人来往穿梭。” “我虽然没亲眼见过,但在2002年那次百年大旱的时候,我曾在那一带见过墙基的痕迹,但因淤泥很深,没敢往里走,不知是不是古城的城墙或者古代的房基。”殷茂三虽然对“古留城60年一现”的说法有些怀疑,但对古城的真实存在却是肯定的。微山县文化局文物所所长种法义亦对古留城的存在给予了肯定。“近年来,我们曾多次对微山岛的汉墓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出土的汉代文物印证了古留城的繁华。” 种法义说,根据史料的记载,如今的微山岛当时是这一带唯一的山——微山,古人择高而葬的习俗令微山成为留城人的身后之地,“因此岛上出土的文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佐证古留城的情况”。据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大旱,也有人曾见过湖底有类似墙基的东西出现,还拣到过一些汉代的陶罐和瓦片。 “‘留城60年一现’也曾听老一辈说过,但我活了60多岁还真没见过。”渔民殷延福说。今年61岁的殷延福,从12岁就开始打渔,已在湖上漂了49年,尽管身体残疾,却有一身好水性。“我曾经在水浅的时候在那一带潜水,因淤泥太深没发现什么痕迹,但留城沉在水底应该是没啥疑问的,只是到底有多大范围,沉在湖底有多深就不好说了。” “留城60年一现”,传说还是真事?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李平认为,根据史料记载,在明代以前这里确实曾有座古留城,后来在黄河、淮河、泗水的洪水泛滥中消失,“但‘古留城60年一现’的说法缺乏依据,而且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它曾经60年一现,甚至它根本就没再出现过。然而,地理的变迁导致湖水干涸,继而露出古城痕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张良曾预见留城将沉陷?民间传说,张良在死前就已预测出留城将陷,并嘱咐家人造船以逃生。据史料记载,留城曾是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以前一直保持繁荣,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分封诸侯,把留城封给了著名谋士张良。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秦灭韩后,他立誓要报国仇。于是广交志士仁人,重金聘求侠士刺客,伺机刺杀始皇未成。为避祸逃匿下邳,继续结交四方豪杰,寻求复国之道。后与刘邦义军在留城相会,遂辅佐刘邦南征北战,为刘邦的重要谋臣,终得天下建立汉朝。人们把他与当时的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六年正月,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令其择齐三万户作为封地。但张良不为名利爵位所动,功不居激流勇退,他表示:“独愿封留”。这是由于留城较小,以示自己没有野心。于是,刘邦便封他为“留侯”。这里的民间曾有一种传说:张良在弥留之际曾吩咐子孙,把他葬在微子山(今微山岛),平礼薄葬,但要赶紧修造七艘大船,等下葬七日祭祀时备用。子孙们对此遗嘱颇费猜测,地处平原的留城,无河无水,造船何用?但又想到张良乃汉室谋臣,此言定有其道理,便请来工匠星夜赶造大船。就在张良下葬的第六天,奇迹出现了,天降暴雨,黄河决口,水淹留城,张良的子孙乘上大船才得以幸免。 “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但却无从考证,应该是民间演绎的成分多一些。”微山县文物所所长种法义研究了相关石料,认为留城并非消失于张良死后,因此这个传说可信度不高。 “传说,明代留城住着一户叫刘伯通的,祖上显灵,命他速造木筏。待他木筏建造成功那天,夜里陡涨大水,一夜之间,留城的房屋、树木以及人畜全部葬身水底,只有刘伯通一家和表亲姓陈的爬上木筏得以活命。风大浪急,他们只能听天由命,随水漂流。一夜,他们突然看见了火光,拼命划过去,才得以上岸定居。他们把这地方起名‘遇火地’,据说这便是韩庄最早称‘遇火地’的由来。刘氏谱碑曾有类似的记载:吾祖刘氏,世居彭城,始迁留城,永乐二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尹河涨水,湮没留城,刘伯通携三子来峄阳定居……”种法义又向记者介绍了另外一种传说,“尽管这种说法亦无从考证,但时间基本与留城消失相吻合。” 古留城曾是兵家要地?古留城由于处于中原与南方交汇的咽喉地带,所以造就了它的繁荣。 “古留城最早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的封地,汉代时,张良又受封于留。留城在唐朝以前一直是比较繁荣的,直至宋元以至明代,此地才逐渐淹没于水中。”微山县文化局副局长姬庆舜对记者说。 据《路史》记载:“虞舜时期,尧的儿子封于留,一作‘镏’。”“由此可见,留城至迟在春秋以前就已作为封国而存在了。传说刘氏便由此起源。”姬庆舜说。 古留城由于处于中原与南方交汇的咽喉地带,春秋时期,留城为宋国的重要城邑,与沛邑(今沛县)相邻。楚汉相争之后,汉高祖刘邦(沛县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时期,刘邦率众占领沛县,被推举为沛公)取得了胜利,由于古留城是距离其家乡最近的大城市,从而吸引了大批被封官、加爵的亲朋好友。其中,张良被封为了留侯,这更促进了这一带的繁荣。“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古留城最为辉煌,地位也相对十分重要。” 据《微山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春,汉虎牙将军盖延与苏茂、周建战于蕲(今安徽宿县),苏茂、周建大败。盖延回军北上,围击驻守在留城的海西王董宪。“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古留城曾是兵家重地。”姬庆舜说。 然而,古留城并没有因此长期繁荣下去。由于所处地理位子的特殊性,历来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老百姓经常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壳的变化,这里地势比较低洼,这里又是各种水害经常肆虐的地方。特别是黄河水到来的时候,人民更是遭受灭顶之灾,活着的人们只有被迫出逃,等洪水消退后,再来此生活(史籍里亦有水淹留城,居民南迁建铜山的记载)。”几千年里,如此往复了多少次,久而久之,在古留城周围形成了几个小的湖泊和大片湿地和沼泽,到了宋元时期,黄河决口更加频繁地扫荡这一地区,并长期占据此地。终于,在明朝万历年间,黄河大决口夺泗入淮,古留城被彻底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从此,它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时现在的微山湖也就基本形成了。 古留城究竟有多大规模? 史书中虽未记载留城的规模,但常将其与沛县相提并论,由此可推测出古留城的大致规模。“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述古留城的故事,一直感觉很神秘,以为湖底下都是留城。”微山县文化局文物所管理员徐平是土生土长的微山人,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以后,通过查阅资料,才渐渐对古留城的规模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鼎盛时期应该在方圆三五里,人口万余。” 这个数据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呢?“史书中虽未记载留城的规模,但常将其与沛县相提并论。史料记载说,汉朝建立后,泗水郡改为沛郡,下辖沛县,沛县当时的规模约为十里方圆,人口数万人;而留城(当时称留县)为楚国下辖之县,当时楚国辖区共有七县,49万余人。留城的规模虽然小于沛县,但应该不会相差太悬殊。据此推算,留城的规模应该也是‘方圆三五里,人口万余’。” 近年来,微山县曾抢救性发掘了30余座汉墓,出土了千余件文物。这些汉墓都是石棺墓,底部和四周都是用整块的石板砌合而成,上面用两块石板盖顶,有的石板上雕刻有铭文和精美的图案,展现当时的民间风俗。 “这说明当时的留城比较富裕,否则不会使用石棺,而且棺墓中陪葬品很丰富,既有铁制农具、钱币,还有很多陶制的生活用品。”微山县文化局文物所所长种法义说。 其中有陶钫,是古代盛酒的器具;陶鼎,是盛放鸡、鱼的器具;陶仓,是微缩的粮仓,造型精致;陶圈,即猪圈的模型,内有陶制小猪;还有陶灶、陶磨以及锅、碗、盆、羹、勺、杯、盘等生活日用品。“陪葬这些冥器,意味着人死后也可在阴间享受富足的生活。” “唯一遗憾的是,汉墓发掘至今未发现当时的商业痕迹。”种法义如是说。“因为我们的发掘主要是抢救性发掘,就是说一旦哪里因施工而发现古墓后我们才进行发掘,因此局限性比较大。另外,微山与古留城距离十余里,商业与建筑的痕迹应该在古城内,这可能是为何没有见到商业痕迹的主要原因。” 微山县原史志办主任盛振珏认为,当时的商业应该还不是很发达,人们以农耕为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从汉墓的陪葬品可看出这种风格。据盛振珏考证,西汉时的留城依泗水而建,东西约1000米,南北约3000米。这种规模在当时属于规模不小的县城。 尽管这个数据还有待于将来的科学考证,但与史料中的记载应该是相吻合的。 “本来还期待着哪一天古城能真的露出全貌,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微山湖不会再干涸,古留城也许将永远沉眠于湖底。”姬庆舜的语气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憾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