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后,转折出现了。 200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大家终于发现了问题:这些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品和良渚人用的,完全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昨天会议上围观良久的N多只鼎,有话要讲。 鼎有什么用?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炊器,它有3只脚,立起来后,底部是空的,可以烧水、煮饭、煲汤,属于居家必需品。 记者特意从专家那里找来了两位小伙伴的照片,一位是良渚鼎,一位是钱山漾鼎,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鱼鳍形足鼎。 看看这两张图,我们完全可以像专家一样发现问题:腿长得不一样啊! 钱山漾鼎,矮矮胖胖,大腹便便,尤其腿的外侧面弧凸,像驼背一样,明明长了三条螺旋腿。看看人家良渚鼎的腿,虽然也是扁扁的,但明显修长,算是挺拔的。 看来,这两位小伙伴,基因不太一样。 事实是,在生活用器上,钱山漾人确实出现了和良渚文化完全不同的面貌。而且,它形式固定,有一定分布区域。丁品说,目前在环太湖地区范围内,已确定有近十处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时期遗址。除了最典型的钱山漾遗址外,还有浙江绍兴仙人山遗址,这说明,这类遗存分布范围已经到了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地区。 而这些,是从“遗存”独立为一种“文化”的重要条件。所以,良渚人如果要质问钱山漾人,你凭什么可以独立,这,就是铁证。 “以前,没有朝代,也没有文字记录,如果不给它一个文化命名,人们无法区分人群。”方向明说。 终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原理事长张忠培教授提议:不如命名它为一种新“文化”吧。 按照惯例,必须开一个研讨会,大家商量一下,于是,就有了这次会议。大家一致决定,把它和良渚文化独立开来,称为“钱山漾文化”。 这一次,老前辈张忠培又来了,命名结束后,他感慨地说:这个文化的命名,对环太湖地区史前考古研究,是历史性的。 激动归激动,这个历史性,怎么理解? 在钱山漾人被误会成良渚人的那些年,人们一直以为良渚文化消失之后,直接就跳到了马桥文化。“也就是说,过去,人们研究马桥文化从哪里来,会直接去找良渚,这是很恐怖的错误。这两代人,中间还隔了两代,整整三四百年,怎么能忽略呢?”丁品说。 这两代人,究竟是什么,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除了钱山漾人,紧接着,就是上海的广富林人,而人家在2006年就独立为“广富林文化了”。 这次,钱山漾人终于了一桩心事,虽然来得有点晚。用专家的话来说,它弥补了原来序列中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存在的缺环,这条考古序列,终于完整了。 不过,丁品说,它和良渚文化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继承的关系,源流究竟在哪,研究才刚开始。看来,这两代人的纠葛,还得继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