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十二年,榜葛剌的贡使来朝,他们送来了一种比较奇特的动物,“前足高九尺,后六尺,颈长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动物一上岸,就有好事者大呼:“这不就是麒麟吗?” 在中国古代的瑞兽里,麒麟绝对是稳占头把交椅的畜生,只是麒麟到底是啥玩意,谁也没有个定论。但此时,番外之人进献的畜生,和传说中长角的麒麟岂不就是“一模一样”吗? 于是官员们激动了,翰林院修撰沈度连忙施展生花妙笔写下《瑞应麒麟颂》,这样的瑞兽只有太平盛世才会出现,“臣闻圣人有仁德,通乎幽明,则麒麟出。” 麒麟出,那自己不就是圣人了吗?永乐皇帝心花怒放,他命宫中画师花了一幅《明人画麒麟沈度颂》以传后世。今人终于看到了这只麒麟的真容——就是一头长颈鹿。 长颈鹿成了祥瑞,是中国古代一出经典的祥瑞喜剧,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是开国之君还是守成之主,是政治清明还是腐朽黑暗,祥瑞都是政治中的一部分。有时,祥瑞是太平盛世的锦上添花,有时则关乎政权或帝王的合法性,有时甚至是王朝的救命稻草。 祥瑞概念与“天人感应” 祥瑞又称符瑞,儒家将之定义为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祥瑞种类极多,“五灵”等级最高,也就是麒麟、凤凰、龟、龙和白虎,有“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的说法,之后则是大瑞、上瑞、中瑞、下瑞。 《新唐书》记载:“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简单来说,大瑞多为天象,上瑞多是走兽,中瑞则是飞禽,下瑞是植物。唐代之后,祥瑞品种不断增加,铜鼎、铜钟、玉壁等礼器也被列为瑞物,统称“杂瑞”。 祥瑞的政治化诠释起源很早,《淮南子》中有将黄帝的政绩政声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记载。在目前已发现的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学界有人考证,该墙刻辞中的“白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 西汉时期,董仲舒正式确立了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有意识,可以看到世间一切。若君王无道,天降灾异,若君王有德,天降祥瑞以褒奖。儒家体系逐渐将其泛道德化,变成了“人在做,天在看”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通俗价值观。 祥瑞还关乎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古代王朝更替频繁,天命的呈现方式是“有非力之所能致而自至者”,也就是祥瑞。如周武王伐纣,就有著名的“凤鸣岐山”祥瑞;曹丕篡汉时,就有麒麟降生、凤凰来仪和黄龙出现等祥瑞。 祥瑞和与之相对的灾异还有个重要作用,即儒家的参政工具,是君臣之间的平衡器。每当臣子要劝诫君王时,常以灾异为引子,将之归为君王某种不当行为引发的上天惩罚,以此约束君王。两汉时期,眭孟、夏侯胜和刘向等人都曾通过祥瑞和灾异劝诫帝王。 更多时候,臣子以祥瑞为工具,谋取利益,如进行劝进,或当成政绩。同样是两汉时期,又有“两汉多凤凰”、“光武信谶书”的说法,以祥瑞渲染政绩甚至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治生态。正因为祥瑞能够获利,使其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造假灾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