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供图 校训是一所学校高高飘扬的文化旗帜。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也为他所创办的学校拟立校训,校训对学校育人产生了十分深远的意义。 类似“校训”的概念,中国早已有之。远在五帝时代,已有“成钧之学”(主要为乐教);唐虞时代有虞庠之学(敬老教育)。自从出现了书院,书院订有“学规”、“学则”,明确办学宗旨、为学次第、治学方法、求学守则。朱熹拟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书院教育的目标宗旨、对教学的基本要求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是书院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世纪初,一大批新式学堂应运而生。新式学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校训无不摘自古代文化典籍。 甲午战争以后,张謇在大办实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他一生创办各级各类学校370多所。他为自己创办的学校亲自拟立校训,明确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方向,涵养教育对象。张謇拟立的校训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亲自拟训,亲自书写。张謇从1904年到1919年,曾经为他亲自创建的12所大中学校题写过校训。如中国近代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的校训 “艰苦自立,忠实不欺”,是中国近代第一则校训。如南通县孙氏高等小学的校训,是1920年张謇亲书的“以学愈愚”。 二是张謇拟训,校长手书。如南通城北高等小学的校训 “勤敬”,张謇拟训,首任校长孙宝书手书;如南通私立崇敬中学的校训 “诚恒”,张謇拟训,1917年校长顾儆基手书。 三是张謇拟训,名人手书。如南通唐闸敬儒中学的校训“笃实耐劳”,张謇拟训,张謇的弟弟实业家张詧1919年手书;如皋县公立简易师范学校的校训“真诚”,张謇拟训,地方先贤沙元炳1919年手书。 张謇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所拟校训,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大体可表现为忠诚信勇、勤奋俭朴、善德爱群、笃实敦品等几种类型;在校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诚、勤、善、实。张謇通过一个“诚”字,阐述为人之道。“诚”是天地运行的根本属性,也是人类言行交往的基本准则。以“勤”作为生活准绳。张謇认为,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勤是一种美德。所谓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与俭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俭朴的精神和习惯,才更勤于奋斗。他力倡一个“善”,淳化人际交往。他在南通医科学校的校训中,告诫师生要 “宏慈善”;在垦牧乡高等小学的校训中,提倡“体农用学”,要求学生体谅穷苦农民。以“实”治学创业。崇实、求实、踏实、实干,是张謇校训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张謇拟立的校训对南通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在张謇亲自拟立的校训的指引下,学校培养了各个方面的许多杰出人才,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瑞龙,1924年考入南通师范学校,1925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在白色恐怖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年仅19岁的刘瑞龙与李超时、何昆、张爱萍、黄火青等创建红十四军,组织工农武装,点燃了南通地区的革命火种。经过张謇校训熏陶出来的学生,许多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由于践履张謇倡导的校训,许多学校都有卓著的成就。例如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专科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1914年,张謇亲自拟立并手书的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学校始终按照这个精神办学,弘扬张謇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至今,南通教育依然令人瞩目:在基础教育方面,高考成绩位列全省前茅;在职业教育方面,职校配套成龙,培养的人才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企业的关注点;在高等教育方面,现在南通大学依然保持着张謇的校训精神,并与时俱进,有所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