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史官始作文字 仓颉石刻虽难觅其踪,但仓颉与寿光的渊源,却千丝万缕,在史海中回荡。 据赵守祥介绍,在历史文献中,寿光一带有一块叫做“青丘”的地方。在《山海经·南山经》中记有:“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镬。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青丘就是今寿光纪台东面的青丘台。1950年勘察时,台高12米,西长42米,东长36米,南北各长30米。在民国时,这一带还有青丘台、青丘村。”赵守祥认为,青丘一带当是禹分天下为九州的青州文化区的核心地之一。 “仓颉生活在以古青丘台为地理坐标的一支古族中,他的祖先是生活在古巨淀湖和古弥河入海口一带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太昊氏和少昊氏。具体来说,他们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一直到龙山文化的创造者之一,他们地处‘东海’,以飞翔在空中的鸟为图腾。”赵守祥介绍道。 “今寿光一带不论海侵时代,还是海退时代,都有大量的水中之洲。海退时代,古巨淀湖呈现,供人类食用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海侵时代,湖为海,但海之南,古弥河两岸一带仍有大量的土丘,分布在密如织网的水中,极适宜人类生活和繁衍。条件优越使人类迅速繁衍,地域狭隘迫使他们迁徙出去,所以从太昊以后的极漫长历史时期内,这里经历数次波浪式的人口外迁。”赵守祥说。 当人类走向平原,不断繁衍,在长期采集实践中发现了植物的繁殖特性、规律和食用品质后,原始农业开始诞生。而伴随原始农业的繁荣,人类各项创造如工具、陶器、住所建筑、御寒、遮体和示美衣物的织造、墓葬、装饰、祭祀等也越来越发达。 随着原始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类创造性实践范围、深度的不断扩展深入,自然地使人们产生用刻画符号来记录、表达的欲望。顺其自然,人类历史上文字的最早雏形——刻画符号诞生了。在此时期,居于海岱地区的仓颉先民们却因地域非常狭小、局限,有一部分被迫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到达今莒县陵阳河一带,到大汶口文化中期发展成古莒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在陵阳河遗址中出土刻有图像文字的大口尊,有七种类型13个单字。图像文字的重新问世,与当年甲骨文被发现一样,为考古、古文字、历史、天文等学科所瞩目,为我国汉字的雏形得到了共识。 在先民们东奔西走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神农氏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传说中的黄帝部族,在打败西方炎帝部族、东方的东夷蚩尤部族后,实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黄帝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创造、大发明时期。其中有一项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发明。 相传,黄帝请仓颉造字。在史籍中有多处记载:《世本·作篇》说,“黄帝史官仓颉作书”;《说文·序》也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帝王世纪》亦说,黄帝“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 “仓颉之‘仓’,最早指粮仓,是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后才产生的。仓通苍,苍指青色,指东方。‘颉’字指鸟飞状,显示这个创造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部族是以鸟为图腾。仓颉作为中国历史上创造文字的人物,显示他与文字创造有极大关系。”赵守祥介绍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