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广州城内修建了新式大马路,城市流行的代步工具是人力车,比起以往的轿子,不仅速度快,且节约了人力,来去非常方便。有竹枝词描绘道:“马路纵横处处通,洋车飞跑气冲冲。独怜轿馆门罗雀,轿佬围谈诉困穷。” 人力车往返于广州城各交通要道,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线路,如《民生日报》1912年6月10日就刊登了人力车价格的广告:“由西濠口至靖海门,五仙;由靖海门至天字码头,五仙;由天字码头至川龙口,五仙;由川龙口至广九铁路,五仙;由广九铁路至咨议局,五仙;由咨议局至农事试验场,一毫;由农事试验场至沙河,一毫;由沙河至瘦狗岭,五仙。” 当时,一般职员的工资都在15元以上,偶尔花费几角钱坐人力车,还是可以承受的。至于官商富绅,乘坐人力车则成为家常便饭,人力车取代轿子,成为城内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叁 轮船和火车票价分三六九等,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求 广三、广九等铁路开通后,乘坐火车更是成为民众在珠三角一带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铁路公司为吸引普通民众乘坐,也定出了较为适中的票价。据《粤海关报告汇集》记载:1904年广三铁路的票价是——“往佛山三等车费每人一毫五仙(毫洋),往三水则五毫五仙”。一毫五仙即毫洋0.15元,折合人民币六七元,相比于当时的收入水平,票价不贵,一般旅客尚可接受。 据1911年11月18日《光汉日报》上的交通广告记载,广九铁路票价是:广州至香港,头等票为五元四毫(毫洋),二等票为二元七毫,三等票为一元三毫五仙。香港九龙至东莞石龙,头等票为三元六毫(港洋),二等票为一元八毫,三等票为九毫。 当时,广州的本位币为毫洋,广州交通部门是按毫洋定价的,同时代的香港交通则按港洋定价,港洋也在广州流通。 据1912年5月6日《民生日报》上的交通广告记载,粤汉铁路票价是:广州黄沙至英德连江口,头等票为三元一毫五(毫洋),二等票为一元九毫,三等票为一元零五仙。 交通部门将火车票划分为三等,考虑了旅客经济承受能力和交通消费的实际状况。不同等级的车厢和票价,提供的设施和服务有很大的区别,三等车票仅为头等票价的1/2至1/4,旅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相应等级的票价。票价作为身份符号,为旅客划分了三种消费空间,也对旅客进行了身份上的“鉴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