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的行政哲学研讨会上,我的学长高小平介绍了他关于末代帝师陆润庠的研究成果。会后,我提出要为其著作《中国最后的状元相国陆润庠》(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写序。我之所以希望为这本书作序,是因为我长期以来有着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想研究中国清末的社会治理变革的状况,想去发现从中国典型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向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逻辑。 这本传记性作品是对清末朝廷困局进行全景描述和分析的著作 表面看来,这是一本关于陆润庠的传记性作品,实际上,却是一本对清末朝廷困局进行全景描述和分析的著作。作者扣住了陆润庠这个历史人物而对清末的变革时代进行了描述,特别是细致分析了官制改革的背景、动力、措施、困难以及结果,形象地展现了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后果。陆润庠一直是朝中重臣,以陆润庠为线索,可以对晚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展开描述。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写陆润庠这位中国王朝治理时期的最后一位状元相国和倒数第二位吏部尚书,是为了总结整个封建时期的行政管理思想及其经验、教训。 陆润庠在朝中为官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法运动,一次是“百日维新”,另一次是八国联军事件后慈禧主持的变法——“新政”。特别是在后一次变法中,陆润庠是直接的参与者。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需要变革也想变革的时代,但清廷并没有在变革中度过危机,反而陷入了王朝的全面崩溃。认识和了解中国清末这一段历史,是可以从中发现许多经验和教训的。就清末的变法而言,主要是受到外部刺激后而开展的行动,因而,在“稳”与“变”的问题上分歧巨大,特别是在变法的行动中患得患失,致使所变之处无法收获积极成果。由是观之,在变法的问题上,基本要义在于“变”,即不停歇地谋求变,不能停留,一旦歇脚,变法就会变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