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十年(1884)间,清末民初杰出的目录版本学家、藏书家杨守敬任出使日本大臣随员。在日本期间,杨守敬大量搜购和抄录汉籍,得书数万卷,其中有些是中国大陆已经亡佚失传的孤本,包括十分珍贵的六朝及唐代抄本以及世所罕见的宋元版古籍。光绪十年,杨守敬尽载其在日本访得之书回国,《日本访书志》就是杨守敬对这批汉籍所作的提要目录。全书16卷,共著录古籍235种,以版本区分:宋刻本36种,翻宋、影宋、仿宋本8种,日本覆宋本5种,元刻本28种,明刻本54种,朝鲜刻本及活字本16种,日本刻本23种,旧抄本、影抄古写本41种,卷子本或影抄卷子本14种,其他版本10种。但从《日本访书志·序》谓“其中不尽罕见之书,而惊人秘笈尚多未录出者”来看,尚有许多汉籍未被著录入该书目。杨守敬的日本访书是域外汉籍近代以来最大一次回传,为保存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访书志》是中国近代首部域外汉籍书目,至今仍为目录学经典之作,是中国学者系统了解日藏汉籍的重要目录之一,在域外汉籍研究史上意义重大。通过该目录,也可以看出近代日本学者对保存和流传汉籍所作的贡献。 整理、编目汉籍 中国古籍东流日本,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等就从中国带走了大量汉籍。藤原佐世撰写的日本最早的汉籍书目《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共计17209卷,可以想见中国典籍东传日本的盛况。此后直至近代之前,汉籍东传始终是中日文化交往的主流。 中国古籍流传既久,屡经抄录和重刻,难免会出现误字、衍文、脱文等舛误,对古籍进行校勘整理就成为藏书和治学的首要工作,清末学者叶德辉甚至认为“书不校勘,不如不读”。因此,近代日本学者对搜集的汉籍认真校勘、考订谬误,使其成为从事古代汉籍研究的善本,嘉惠学林。 《日本访书志》卷五《贞观政要》提要:“《贞观政要》十卷(旧钞本)。此本系文政元年阿波介藤原以文以其国诸古本及戈本合校者。……每卷有‘松田本生’印,又有‘向山黄村’印。余从黄村得此本,而日本古本异同皆汇集无遗。”《贞观政要》的通行本是元代学者戈直的集校本,阿波介藤原以文又用日本所藏各种《贞观政要》的古本与戈本合校,使其成为一个汇集各版本异文的善本而流传于世。 近代日本学者还根据本国诸藏书单位的汉籍收藏情况,编制详细的藏书目录,在客观上为汉籍的搜访、保存、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如《经籍访古志》七卷,系日本近代学者涩江道纯、森立之同撰,共收编日本60多家藏书处的汉籍善本600余种,是当时最完善的日藏汉籍书目。杨守敬到日本后结识了精通汉学的森立之,森立之将具体记载了日本稀见汉籍的版本、收藏处所等信息的书目《经籍访古志》送给杨守敬,为杨守敬在日本搜寻汉籍提供了极大便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