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工匠精神之“来龙”与“去脉”(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张轮 参加讨论

    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拿到文凭之后就去上班,毋庸置疑,他们一下子肯定“上不了手”,而企业里招人一定要“工作经验”———这个悖论有无解决办法?博士毕业以后有“博士后”这个过程去衔接“读书”和“工作”之间不和谐的尴尬,那么,我们能不能有“学士后”这个阶段解决大学本科教育和企业用人之间的矛盾呢?在笔者看来,可以腾出两年时间,制定特殊政策和特殊训练过程给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让他们充分接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际的同时,又能接受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称之为“学士后”阶段。“学士后”既能解决“本科毕业理论不联系实际的尴尬窘境”,也能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选提供“人才库”和“蓄水池”。
    最后,谈及“工匠精神”的营造,不得不提的就是目前大学的专业设置。我们大学教育的“专业”必须是在一定的“专业目录”框架下进行专业申办和学生培养,但现在很多大学遇到的一个难题是,专业设置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专业与专业之间交叉少、专业从形式到内容的变更很难。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新生事物的出现犹如“雨后春笋”,社会、经济、行业的发展对用工的需求是以社会的贴合度为标准的,即企业需要的工程师或者工匠,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需求。但现在面临的困境是企业能够挑选的对象是“专业目录”框架下培养出来的“温室花朵”。新型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快”,也是多种技术融合、多项技能的结晶,但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学院、专业之间的壁垒,所以,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是机械、电子、力学的跨学科而成就的。这个“跨”何时能变成浑然一体,是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成败的关键,也是目前突出的矛盾之一。
    社会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而我们的大学,哪怕是冠有工程应用型名称的大学,不用“工匠精神”去培养工匠,而是试图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和领军人物。殊不知,瑞士,既有军刀、手表的匠人,也有赫尔佐格(北京鸟巢的设计者)这样的大师,不矛盾。
    供给侧改革,先从匠人培养做起,从匠人精神的培养做起吧。
    (作者为同济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