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路径,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探讨,并最终形成了作为科学真理的毛泽东文化思想。毛泽东文化思想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深化当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日渐深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内在灵魂。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有深刻的影响。先进的文化,能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潜在促进力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的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经济和政治的大繁荣、大发展。 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起始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是富有中国特色而又系统性很强的思想体系,在指导中国新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借鉴毛泽东文化思想,从中吸取宝贵的思想精华,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化当前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有着重大的意义。 毛泽东对文化本质及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 长期以来,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共产党人到底要如何改革落后中国的旧文化,以及如何能创造出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进行了艰苦探索,最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文化思想。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已经达到数百种,它们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鸦片战争,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寻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新文化的思考、探索和实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撞击与论战中,最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上,为人们认识社会现象包括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方法,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具体对文化作过明确的界说。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方面的基本思想,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统一起来,辩证地将文化与经济、政治结合起来,第一次为文化作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的定义,科学地对文化的本质进行了界定。 广义上的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也包括精神形态,狭义上的文化则仅仅指精神形态。毛泽东在此处所指是狭义上的文化,即作为意识形态上的文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富有开创性地在文化上运用了这个观点,将文化、经济和政治三者结合起来系统考虑,阐明了文化的本质,回答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作用”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最基本的问题。毛泽东的关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本质观的论述与此一脉相承,毛泽东同志一方面阐明了经济基础对文化起着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了文化的产生、性质及变化,而政治对文化也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经济和政治有能动的反作用。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意识,不仅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而且对经济和社会有能动的反作用。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现在,综观世界各国,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源泉,在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毛泽东重视文化建设,不仅为了变革旧中国,更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共产党人是要建设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全面协调发展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地建设的新中国、新社会,不仅仅包括政治上合理自由和经济上高度繁荣,还应包括文化上的文明先进。 从毛泽东的文化本质观以及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地位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必然也必须要为经济、政治建设服务,并且文化建设应该要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在当今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文化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最为长久和最具深远意义的智力支持,对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建设一个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搞好经济和政治建设,还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显然,毛泽东对文化的认识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毛泽东在对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的理性反思的基础上以及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最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概念,并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定义、性质、内涵等作了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新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特征。这些构成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最为核心的内容,是毛泽东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民族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时代主题和主要矛盾相联系的。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一再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妄图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之一,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谋求民族富强和独立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也自然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任务与立场。 其次,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性的,科学性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精髓,它是为民主革命而服务的,是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要把广大人民大众从封建主义的思想里解放出来,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科学性,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同一切的唯心主义作斗争。 最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化的根源应在于社会大众的生活实践,大众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方向。中国的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广大民众是文化的无限源泉,离开了大众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贴近民众,为广大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且从中吸取养料,不断发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的论述和界定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这成为中国人民改革旧文化、建设新文化的指导纲领。 毛泽东繁荣和丰富文化事业的方针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对繁荣和丰富文化事业进行了很多思考,并提出了很多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这些方针主要归纳为两点: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初是由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后来被确定为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基本方针。“双百方针”是全面繁荣科学文化的方针保障,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尊重学术民主和允许自由争鸣,有助于中国学术界和艺术界解放思想,打破僵硬的教条主义,为知识创造一种创新风气和民主气氛,提高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要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是全盘肯定、全盘否定,还是以其他的方式看待,究竟怎么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应该全盘西化,也有些人认为应该完全抵制西方文化。为此,毛泽东在坚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的。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文化在发展中的继承性的观点。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而宝贵的财富,发展新文化必须从优秀的古代文化中吸取精神养料。但在向古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批判地看待古代的文化遗产,对于腐朽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封建剥削的文化,我们必须摒弃。至于外来文化,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在对外开放与交流中吸收世界各民族的进步文化,从而获得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大胆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又要警惕其中带有侵略性质的帝国殖民主义文化,坚决抵制享乐主义等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想。 毛泽东的历史文化观立足于尊重历史文化遗产之上。中国新文化的建设必须“古为今用”,即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取经,充分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为现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用。而中国的文化要不断发展就必须积极地融入到世界中去,以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包容,有选择地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让世界上的一切文化都能为我所用,为此毛泽东提出了“洋为中用”的原则。但我们不能盲目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及盲目照搬外国的文化,毛泽东同志提出要辩证地看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和思潮,主张对待古今中外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作者为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与广东‘文化强省’战略的契合度研究—以广州地区高校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Q2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