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5日,东北抗联教导旅部分干部野战在演习后合影。一排左起:巴达廖、张寿篯(即李兆麟)、王一知、周保中、金日成、石林斯基;二排左起:张光迪、冯仲云、王明贵、王效明、崔庸健、彭施鲁;三排左起:杨青海、徐哲、姜信泰、金光侠、金铁宇、隋长青;四排左起:安吉、朴德山、崔勇进、陶雨峰、金京石。 翻开刚从苏联回国时拍的黑白标准照,照片上的李在德梳着整齐的短发,站得笔直。她的目光温和而坚定,又隐隐流露出一丝希望的神情。那是1945年12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不久,那一年她27岁,是一名抗联战士。 如今,李在德97岁了。如果不特别说明,没有人会把这个瘦小的、和蔼的邻家老奶奶与当年那个征战于白山黑水间的侦察兵联系在一起。提起往事,她笑眯眯地说:“早都忘啦,现在脑袋稀里糊涂”,可说起当年战友的名字,她都一一记得,“北京的,都没有啦,东北……还有一些。基本上都不在了。” 李在德和她口中的战友们,都来自一个特殊的、不那么有名的抗战队伍——苏联红军第88特别独立步兵旅。这支部队是由1940年初撤退到苏联远东境内的东北抗日联军余部组成,旅长周保中(苏军上校),副旅长李兆麟(苏军中校)。归属于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部指挥领导。在苏联红军进军东北的过程中,教导旅担负了敌后侦察、破袭及战斗的任务。而曾经的那些风起云涌和惊心动魄,也已经过去了70多年了。 到苏联休整 1940年3月19日,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郊区,苏军远东边防军司令部迎来了3位中国客人:周保中、冯仲云和赵尚志。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将领,他们将与苏联远东军讨论双方建立临时指导关系的问题。 事实上,此时的东北抗联已经近乎陷入绝境。这一年,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已由1931年时的3个师团增至12个师团,总兵力达到33万人。而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中,已经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处于分散状态的各抗联队伍伤亡惨重,人数从之前的3万余人迅速减少至不到2000人,活动范围由原先的70个县缩小到不足10个县。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取得与中央的联系,保存力量,实施战略转移变得迫在眉睫。 在同一时期,苏联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从1938年到1939年,日军先后在苏蒙边境地带挑起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事件”,而此后随着德国入侵波兰,西方战线的形势也日渐吃紧。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苏联亟须与东北抗联合作牵制日本,并通过其获取日军在东北的情报。因此,双方达成协议:在不干涉中共党内事务的前提下,允许抗联队伍撤退到苏联境内休整。 当时,在赵尚志麾下担任教导队指导员、司令部党支部副书记的李在德和丈夫于保合也随赵来到苏联,他们被安排去学习无线电发报。 从16岁正式加入汤原反日游击队算起,这已经是李在德投入抗日斗争的第6个年头了。1918年2月李在德出生于朝鲜,2岁随家人来到中国,后来,参加抗日斗争的父亲被日本宪兵抓走,身为共产党员的母亲被日军活埋,她从此恨上了日本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