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在“夏商周时期的中原与周边——纪念郑州商城发现60周年学术成就研讨会”暨铜像揭幕仪式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刘绪共同为一座铜像揭开了“红盖头”,这座铜像就是被誉为“商周考古第一人”的邹衡先生。 这一幕在夏商考古研究者的眼中可能有着特殊的意义。就在十年前,邹衡先生也曾参加“纪念郑州商城发现50周年座谈会”并作了主旨发言。当时参会的学者不会想到,这次会议成为了他人生中参加的最后一场学术活动。就在会议结束的两个月后,邹衡先生溘然长逝,离开了他追求一生的学术事业。 在7月18—19日举行的“夏商周时期的中原与周边——纪念郑州商城发现60周年学术成就研讨会”上,对邹衡先生学术成就的追忆是会议的主题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表示,邹衡先生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建构了夏商周三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二是确立了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学术范式。“他主导了近几十年三代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思路和研究方向。我们至今仍在他创立的框架下讨论问题。”徐良高说。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认为,邹衡精神里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其“执牛耳者”的气魄以及对学术的献身精神。“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段时间北京闹地震,大家都住在校园里面,只有邹衡先生房间的灯仍然亮着,而且常常亮到后半夜,由此可见他为学术拼搏的意志力。”宋豫秦说。 邹衡先生最可贵的是其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在1977年的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上,他向已经为学界普遍认同的学说抛出了利剑,从而开启了一个充满争鸣与交锋的时代。 对于邹衡先生,就算是他的“对手”也充满感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在其新著《追迹三代》中写道,“西亳”说的旗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曾在给他的邮件中这样说:“我希望,再有邹衡式学者,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探索,敢于颠覆,敢于置身风口浪尖,从田野入手,扎扎实实做研究。一句话,要提倡‘邹衡精神’!尽管我并不同意邹衡的一些观点,但我绝对赞赏邹衡精神!” 诚哉斯言!学术的推进不仅需要“巨人”,更需要“巨人”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看得更高;而传承“巨人”精神,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妙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