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为张学良1930年始建葫芦岛港所立的“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碑亭前,面朝锦州湾的葫芦岛港尽收眼底。在碑亭后面不远处的山坡上,还横卧着一块纪念碑,纪念碑中间一行大字是“日本侨俘遣返之地”。 这块纪念碑述说的是中日关系史上极为特殊的一页: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仍有一百多万日侨俘滞留在我国东北地区。是年5月7日18时30分,从辽宁葫芦岛港口启程的两艘遣返船,满载着2489名日侨俘,前往日本佐世保港。在其后的3年里,从葫芦岛港遣返的日侨俘总数达1051047人,史称“葫芦岛百万日侨俘大遣返”。 回首当年被遣返的往事,多年前重返故地的立石节子女士说:“自己能活着回来,真是不可思议,是我的幸运。当年在中国,如果没有中国人的帮助,说不定我已经死了,能活着回来真是我的幸运。” “东北地区的百万日侨俘大遣返,说明中国政府和人民认真履行了《波茨坦公告》。其中第九条规定:‘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其返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70年前,中国政府和人民尽其所能帮助百万日侨俘回国,体现了受尽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曾潜心研究这段历史的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志坤说。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善待战败国的侨民和俘虏,尤其是曾深受侵略者祸害的胜利者能有此人道主义善举,迄今为止并不多见,这同样不应被后人遗忘。 时光回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幕。 “当时,滞留在海外的日本人约有660万人,其中日本军人(含随军家属)和民间人士约各为一半。这其中,滞留在中国各地的日侨俘多达350万人,占日本滞留海外总人数的50%强,这350万人中还不包括被苏军押往西伯利亚的59.4万日军俘虏。”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亚新告诉记者。 1945年9月29日,重庆中美联合参谋会议提出备忘录,要求“尽快制定遣送日人计划”。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中美第一次遣送日侨俘会议,制订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日侨遣送归国计划》,该计划明确了遣送日侨俘“先关内后关外”的原则,以及由中国政府负责陆路向港口集中与输送、美军组织船只负责海上输送的实施办法。 1946年1月10日,军事三人会议的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党代表张群和美国代表马歇尔共同商定,设立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三人小组,由中共代表叶剑英、美国代表罗伯逊和国民党代表郑介民,协调负责东北日侨俘遣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