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栏目的史料价值 一般而言,史学研究对于报刊资料的利用,比较重视的是报刊的报道、评论、公告等与重大历史事件关系较密的栏目,而报刊上特有的一些栏目,其中包含的信息,也同样值得加以重视和利用。 从研究思想观念的角度,报纸上一些文学性的副刊十分值得注意。它们提供的虽然不是确凿的真人真事,但对于反映社会上一般思想观念的变化,具有标本性的价值。因而即使是“不真实”的资料,却不乏情感的真实性或心理的真实性。革命发生后,《时报》上刊有一则不无揶揄的笑谈:有人乘搭怡和公司的轮船到上海,途中茶房照例收取酒钱时,发生一段有趣的争论。客人说:“现在共和了,可以不需酒钱了,我们皆是同胞也。”茶房回道:“我们酒钱随意所给,既是共和,你先生有钱搭船,我无钱,可以给我酒钱。”客人又说:“我的自由权你不能侵犯。”新名词飞来飞去,含义并没有人真正懂得。然而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到政治革命对于社会观念和心理的变革所起作用之巨大。 广告是近代报纸的一个重要栏目。近代的广告,从一个侧面留下了有关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的丰富史料,其范围囊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革命发生后,尽管多数一般商人并未大张旗鼓地参与到政治变革中来,但对政局变动仍有明显反应。在骤然降临的革命风云中,东南地区受革命影响较大的城市,尤其以上海为代表,一部分商人态度迅速转变,及时因应革命潮流,承接革命话语。商人的广告用语对这一转变有较为显著的反映。以上海五洲大药房为例,1911年10月20至25日和10月28至31日的关于人造自来血的广告中,分别用“川乱未已,鄂变复起”、“川鄂乱事忽起”来指称武昌起义的事件,并表示自己向革命军捐赠军用药品“无非为人道计”。11月1日后,同样是五洲大药房同一商品的广告,则以“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醒目字体,表示该产品“于今日而得饷军国民从事铁血之需”,对于自身在革命和新思潮中的角色颇有自觉。11月19日后,则在广告词中直接使用了“鄂省举义,全国响应”的语句,鲜明表达了政治态度的转变。比较而言,商人阶层对于革命形式的反应稍显稳健,从话语的变化中,可以看到,此时的部分商家实际上是在寻找保障商业利益前提下承接革命意识的安全方式。革命形势趋于稳定,新政府建立后,商人对于新思想观念的接受和利用开始活跃起来,不失时机地主动将商业活动与政治上的革新相联系,开展广告促销活动。上海中法大药房自1912年1月15日补行恭祝新年之第二日始,“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每购物至一元者,加赠纪念券一纸,两元则倍之,余则以次递加。” 这一广告以一段政治性的议论作为开头,先颂扬民国的建立“推倒专制,建设共和,为我同胞造幸福,为我中国开创局。” 继而指出,之所以不惜巨资推出纪念券,就是“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清帝退位后,中法大药房关于艾罗补脑汁的广告,特别强调其产品有“壮脑力、健精神、增智识、发生新思想之功用,诚共和时代之利器也。”在其广告图画中,还有一句“补脑汁有改换满清时代头脑之功能”,对政治鼎革的结局已有确定的判断,态度也十分坚定。 报刊中还出现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感谢信”。《大公报》1912年4月至7月,刊登了数则绅商士民颂扬当地驻军维护地方治安的感谢信,通过分析各篇感谢信中所涉及的相关历史背景、事件和被称颂者的身份,可以使我们对民国初年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的政治局势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落款署名来看,刊登者多为地方绅商;颂词中不乏“虽全国云扰,而地方鼠窃狗盗,亦敛迹远遁,比闾晏然”,或“自去秋军兴以来,全国糜乱,盗贼蜂起,各处抢掠之事,迭有所闻……(本地)自去冬至今,宵小敛迹,村人安生,一如平昔”等表述,反映了北方地区深受北洋势力控制和地方上对于革命的不同反应。由于这些感谢信所涉及的地区多集中于直隶及其附近地区,因此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直隶地区的社会情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辛亥革命前后,《申报》在1911年9月19日至10月20日之间,还刊有“天文台报告”这个小栏目,以预报上海的天气为主,偏重于对风和天气晴朗与否的预报,飓风等天气状况往往是预报的主要内容,也报告过地震。这些资料除专业领域的研究有价值外,对于了解某些历史事件的细微之处,也提供了一些便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