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戴盈 袁全)11月,一年一度的历史嘉年华将在深圳举行。令活动创办者、新历史合作社总编辑唐建光感到欣慰的是,这个活动从最初的业内聚会,逐步发展到历史爱好者的年度盛会,去年的嘉年华已经将场所铺陈到音乐厅、少年宫、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吸引了3000多位参与者。 唐建光曾是《看历史》杂志创办者、前主编。他微博上有14万粉丝,大部分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但这个历史不是大历史,而是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历史,或者说身边人的历史,唐建光称之为“我们的历史”,而他身边越来越多地聚集着同行者。 “公民口述史进入了一个蓄势待发的时代。”唐建光说,今天只要有一支笔、一个录音笔、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人人都是记录者。 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课老师王宇英第一次知道唐建光的名字,是2011年在《南方周末》上读到关于《看历史》发起的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这个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女博士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学生能写史吗?他们写的那叫历史吗?” 直到今年9月初,在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举办的讲座“通向公民写史之路”上,王宇英才第一次遇见了主讲者唐建光本人。她在开场介绍中,把唐建光定义为中国口述历史的实践者。此时,唐建光已经办过一本杂志,创设了中学生历史作文赛,参与了大学生口述史工作坊,拉起了穿梭在城市间的历史嘉年华。 然而,王宇英不知道的是打算一辈子跟公共历史耗下去的唐建光,中学时最不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历史课。 那个不喜欢历史的中学生、做了10多年新闻的唐建光在20多年后创办了一本历史杂志。虽然这是一本成都的刊物,但从一开始编辑部就落脚在北京。 那时,微博、微信还没有出世,博客正经历鼎盛年代,个体表达像从打开的闸门中喷薄而出。 “杂志刚开始也讲大历史如辛亥革命,发现公众兴趣有限。人们感兴趣的反而是个体的历史故事,还有很多读者给出自己的故事。”唐建光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