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说:“技工岗位对现在的年轻一代没什么吸引力了,全国的考古技工队伍都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态势。” 张仲立则用“后继乏人”表达他的忧虑。他指出,田野考古发掘和警方现场痕检一样,都不是简单劳动;一个高水平的技工一定是具有综合观察、综合分析、综合解决发掘问题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绝对不是在室内理论性教育所能培养出来的。“高水平技工的培养很难,都是靠长期实践中踏踏实实慢慢积累,掌握多少技能往往与工作年限成正比,并且长时间积累的经验不可复制。在具体发掘中,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技工不是我们专家学者所能够代替的。” 信立祥认为,要改变田野考古技工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状,需要改善考古人员培养机制、改革考古技工用人制度、建立考古技工等级评定制度等。“多年来我们的体制多注重考古学家和考古成果、学术研究,忽视了考古技工和他们的实践经验。能不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开设考古技工专业,让高水平技工们实地教学?能不能在聘用制基础上建立起一支较为稳定的技工队伍?能不能给技工们一个名分,让他们凭真才实学评得上技师、高级技师?”他说,“我们应该像培养考古学家一样培养考古技工!” 作为资深技工,田社教说,他在考古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心得和经验,但文化水平低,写不了论文,更写不了书,如果今后年老回乡,这些宝贵经验传不下去,确实很可惜。“所以每逢有学生来工地上实习,我都会很耐心地一点一点讲解,就是希望他们能整理、吸收我的经验。” “尽管技工们在基础性考古发掘清理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在管理上,还是投入上,抑或是社会关注度上,都不够重视这一群体。我们希望包括文物管理部门在内的国家各有关机构能够形成合力,出台较为完善的政策,建立较健全的制度,建设好考古技工队伍,促进我国文物考古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徐长青说。 (光明日报南昌12月17日电 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 高学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