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文渊阁:渊海缥缃,蔚然称盛(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江胜信 参加讨论

    史外之史,书外之书
    登故宫东华门城墙,往偏西偏北观望,在黄琉璃屋顶的宫殿群中,一眼便能找出黑琉璃覆屋顶、绿琉璃镶檐边的文渊阁。一地黄花之上,它恍若一只临时栖落的绿孔雀。
    文渊阁之名始于明代,其阁亦始建于明代。明代文渊阁在南京宫中和北京宫中各有一座,用以编书、藏书,均毁于明末战火。清承明制,也设三殿三阁大学士,其中的文渊阁大学士,唯在1776年清代文渊阁建成之后,才既享其名,又得其所,一如文渊阁东侧御碑亭内的《文渊阁记》碑文所言:“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乾隆沿袭了文渊阁之名,又沿袭了文渊阁之用,偏偏就不沿袭黄屋顶。
    红墙黄瓦,是皇宫“该有”的样子。奇数开间,以居中一间即明间对称布局,是体现皇帝至尊的祖制。而乾隆要建的文渊阁,将这些统统颠覆了。它面阔6间,尽管将东起第三间增宽,西尽头最后一间辟为狭促的楼梯间,但它的中心依旧偏离了南面文华殿中轴线1.05米。之所以拿祖制来妥协,盖因为在乾隆心目中,文渊阁既是宫殿,更是藏书楼,而藏书楼的优秀模板,当属浙江宁波天一阁。书最怕火,当时已屹立200多年的天一阁在建筑规制上彰显了以水压火的理念:屋顶黑色,黑色在五行中主水;上下两层,上为通间,寓意“天一”,下分六间,寓意“地六”,郑玄《易经注》有云,“天一生水于北,第六成水于北”。
    乾隆不仅采纳了这些理念,还“以水喻文”:“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遂将“内廷四阁”定名为文渊、文源、文溯、文津。
    乾隆对“水”的在意,是一种“厌胜”心理。“厌胜”即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期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文渊阁大量采用了“厌胜”手法:灰色水磨砖墙代替了红墙,以“河马负书”为内容的冷色调苏画代替了龙凤彩画,阁前凿方池、架石桥,池桥栏板上雕有水生动物图案……乾隆对《四库全书》敬与卑的第三个体现,是“厌胜”。
    乾隆原以为这样就可以阁在书在,继绝学开太平。然而,他所缔造的盛世,不到半个世纪就成了强弩之末。当《四库全书》裸露在内患外辱的岁月中,藏书楼不再是它的庇护之所。从1853年起,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文澜阁与其所贮图书相继被焚。但文化自有文化的坚韧——文澜阁本绝处求生,文渊阁本南迁图存,文溯阁本内迁保全。藏书楼和《四库全书》早已自成史外之史,书外之书,既是火光中的离乱史,也是中国文人的信仰史。
    文渊阁,就是历史的见证。
    文渊阁是七阁中保存最好的藏书楼,未曾大修,仅于1932年进行过一次小修,梁思成与刘敦桢等建筑学家携手,解决了梁柱的下沉问题。2013年5月,文渊阁对游客开放,游客可走过石桥,在阁前的栏杆外往里张望。
    日前,我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黄希明的引导下,走进文渊阁。当登上仅按一人体量设计的逼仄楼梯,来到其“明二暗三”格局的中层走廊,我发现脚下的木地板非常明显地向沿墙的书架倾斜。黄希明解释,那是因为书架那头重,木头有韧劲,不必担心。
    当我退出文渊阁,隔着方池仰望文渊阁的重檐,突又发现“文渊阁”匾额上方的檐边略有下垂,使得檐边线看上去像一条曲张的静脉。黄希明继续解释,原本是笔直的,经过那么多年风风雨雨,成了这样,不过不要紧。
    时间留给文渊阁的,既有离散之痛,又有保全之幸,但都将成为它所负荷的历史之重。这样的重,压沉了梁柱,压斜了楼板,压垂了檐边,但文渊阁承受得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