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词条 >

天一阁:源长垂远 藏久尤难(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陈佩珍 蒋萍 参加讨论

    打破“书不出阁”的古训
    范氏家族向有“书不出阁”的祖训,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其藏书得以留存的重要保证。但在抗战期间,为躲避外敌之觊觎、战火之肆虐,天一阁不得不打破数百年祖训,将所藏珍本向外转移,共分三批,转移了五次。第一批于1937年8月先移至月湖碧沚祠,后转至鄞西眺头范家庄。第二批于1939年1月移存鄞南茅山范钦墓庄。最后一批包括前两批一起于1939年4月转移到浙南龙泉。1943年1月又从龙泉转移到庆元。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阁中。
    这次藏书转移前期主要由重修天一阁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因重修天一阁而创始于1933年,由鄞县文献委员会组织成立,成员主要包括地方官员、学者和范氏后裔,如鄞县县长陈宝麟、鄞县教育局长叶谦谅、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冯贞群、北京大学教授马廉、宁波效实中学教师马涯民、宁波女中校长杨贻诚、范氏后裔范若鹏、范吉卿、范鹿其等二十余人,其中陈宝麟任主席(1939年7月后由继任县长俞济民接任),实际主事者则为冯贞群。后期则由于浙江图书馆馆长、宁波慈溪人陈训慈对天一阁的高度关注,浙江省图书馆参与并最终承担了转移工作。
    天一阁典藏研究部副研究馆员李开升告诉记者,有关天一阁的材料大多都遗漏了天一阁藏书曾转移至庆元,并在抗战结束后从庆元运回杭州这一段历史。
    他说,最重要的原因是天一阁藏书移藏龙泉之后,其管理主要由浙图负责,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处于次要地位。尤其是1941年4月宁波沦陷之后,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将所有银钱、书帖、文卷、器具移交范氏,该会实际上已经停止工作,自然也就不再参与对这批藏书的管理。加之抗战结束后天一阁藏书是与浙图善本一起运回杭州的,并非直接运回宁波。而对此最清楚的管理员范召南,当时并未随书回宁波,而是留在了浙图工作,《浙江图书馆志》第九章第二节《曾在本馆工作过的人员名录》:“范召南1939.4~1962.7助理干事”。因此宁波方面很可能对移藏庆元之事并不清楚,这直接导致了此后一直到现在,宁波方面有关论著对天一阁这段历史的描述大多不够准确。
    宁波位处江南,梅雨季节以后必须及时将书籍通风晾干,晒书防霉。在建成现代化书库之前,天一阁坚持定期晒书的传统。天一阁博物馆副馆长张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天一阁的书柜前后都有柜门,需要通风时可把所有柜门打开,保证空气在整个库房中流通,这种书柜形制我们也沿用下来了。今天,除了继续坚持芸香、樟木、前后通风形制的书柜等传统外,现代化技术手段已经介入,比如,在藏品入库之前,我们开始使用专用化学药剂进行熏蒸杀毒;在藏品存放于库房过程中,使用恒温恒湿环境,一般而言,温度保持在18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5%,可有效防止虫类和霉菌滋生。”
    天一阁的古籍,由于其珍稀性和纸质文物的脆弱性,文物本体无法直接向读者开放借阅。但是,张亮介绍,天一阁通过出版和电子化阅读两个途径更进一步让书“出阁”。
    在出版方面,最有特色的馆藏——科举录、明代政书、范氏奇书、明史稿等都已出版。电子阅读方面,已经有70万页的古籍、家谱完成数字化扫描,在天一阁博物馆的网站上供大家免费浏览,同时馆内还设有古籍阅览室,也可以就古籍、家谱进行查阅。书籍的陈列也一直是重点,如明代是我国书籍文化发展的一大高峰,线装书、宋体字均在此时普及,还专门策划推出“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从装帧形式、字体演变、文本内容三个方面,通过古籍、书板等实物,与语音导览、虚拟现实等手段结合,展现明代书籍的特殊魅力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