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40余医院20余救护队 史料记载,1932年、1937年两次淞沪会战期间,仅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救护委员会就组织了40余个伤兵医院、20余支救护队,救治了几万名受伤兵民。第一次淞沪会战期间,何香凝率领“国难妇女救护训练班”60人集体加入了红十字会的救护队(编为第七救护队)。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当时正是中学生,也积极参加了红十字志愿救护队。 另据不完全统计,“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至第二年4月间,上海的红十字总计救护伤病员4.4万人。 不该为人忘却的是,仅在两次淞沪会战期间的救亡工作中,就有约30位红十字救护队员英勇牺牲。其中,“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和队员刘中武、陈秀芳、谢惠贤4名救护队员,在救护一位跳伞飞行员时,在宝山罗店被日本兵残酷杀害,死状颇惨。据目击平民回忆,苏克己会说简单日语,在当时已经向日本兵亮明“红十字会”的身份,但日本兵依然残忍地杀害了他们。 也因此事,宋美龄向全世界发表讲话,谴责日本法西斯践踏人道的罪行。日军曾多次借口中方红十字救护车运载军火,对红十字会车辆狂轰滥炸。 “南市难民营”:保护平民典范 当时上海红十字组织除了投入伤员救治,也把目光投向了广大平民。1937年第二次淞沪会战期间,上海红十字组织通过建立上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经多次斡旋,最终促成在南市区旧城乡北部约1/3区域,南至方浜路,东、西、北至民国路,呈半圆形,建立了“南市难民营”(也称“饶家驹难民营”)。 据介绍,该案例与西班牙案例一道最终催生了日内瓦第四公约,成为《日内瓦第四公约》(保护平民公约)的范例。目前,它已成为197个签约国家共同的准则。马强说,“回望历史,红十字会在那段特殊岁月中,传递的是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记者 陈青 唐闻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