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和第六期集中版面,组织力量,猛烈宣传马克思主义,相继刊发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批评》《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传略》等文章,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主要观点。从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结束了在中国空中飘荡不定的状态而最终在中国土地上落地生根,逐渐开花结果。由此可见,《新青年》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功不可没,《新青年》为中华民族选择了最好的思想武器,功不可没。 1920年5月,《新青年》第七卷第六期发行《劳动节纪念》专号。这就有力表明,《新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把握上,达到了新的历史自觉高度,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在当时有影响的国内报刊中,唯独《新青年》把自己的重大关注投给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这个了不起的行为宣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由此开始了它那伟大而艰辛的历史起步。 同年9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决定,从第八卷起,将《新青年》作为自己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第八卷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个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新青年》编作者之一、著名作家茅盾曾经这样解释图案设计用意,说:“这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密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茅盾回忆录》,《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四辑)在这一期,陈独秀发表了《读政治》一文,宣称:抛弃先前崇仰的西方民主共和政治,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从文人学者转为马克思主义信徒——从浅信到深信,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经典标本。他的言行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引发了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的立场转变,在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文人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找到太多的鲜活例证。例如,毛泽东在北京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后,1919年回到湖南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在同年7月创办的《湘江评论》中连发《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热情称颂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强调改造国家、改造社会。 必须指出,1919年发生的著名的“五四运动”也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如果说,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发了中国知识界精英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和信仰,那么,“五四运动”的爆发,则为马克思主义在一般民众的大面积传播,准备了很好的氛围和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