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汉代还制作了许多圆雕玉器,如玉鸟、玉虎、玉人、辟邪等。圆雕玉器在汉代是一个特殊的品类。从玉器发展史上来讲,这类玉器的出现体现了单一视点到多视点的改变。多视点会产生立体化,这时就不会有战国晚期那类规律的纹饰在造型上,取而代之的是扭丝纹、短平行线等装饰性线纹。一件动物玉雕包含多个方向的取像组合,再于动物尾巴处加上装饰性线纹造成扭动效果,看起来更生动。这些圆雕玉器的造形各不相同,有的呈现或站或立、静止不动的姿态,有的则张牙咧嘴、跨步摆尾强调勇猛生动的形象。另外,汉代玉器用的玉料多是随意组合、依料施工,所以出现了大小不同的圆雕动物。 在动物题材方面,有些玉器摹拟真实存在的动物,如玉鹅、玉豹、玉熊、玉牛等;有些玉器则表现当时追求不朽的神仙思想,如陕西省咸阳市汉元帝渭陵建筑遗址出土的羽人骑马玉饰及玉辟邪等器物。而在玉人方面,汉代玉工常以女性舞者为题材,制作出舞人玉饰:她们身着曳地长裙,一手抛袖过头,一手垂袖于裙边,写实地呈现出汉代舞者的衣着和舞姿。 此外,汉代还有玉质羽觞杯、角形玉杯、高足玉杯、玉盒、玉卮、玉樽、玉斗、玉盘等器物。这些器皿多以大块的玉料制作,玉工顺着设计者的图样,不惜工本地将玉料掏挖成空,塑造出杯、盘、樽、盒的样式,表面再雕琢各种纹饰,呈现出精致华美的风格。 例如汉代的高足玉杯(图③)。此器由杯体和高足所组成。杯体呈直口、深壁、底部收窄之状;外表阴刻五圈凤鸟纹饰,侧边突出一个凤形杯耳;高足部分呈柱体状,下端外撇为圆形的足底,表面用突起棱纹和阴刻折线纹为饰,做工颇为精致。此种精雕细琢的器皿类佳作也可见于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陵、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2号墓、安乡县黄山镇刘弘墓及广州南越王等墓葬出土物。 从西汉晚期到东汉,玉器的立体化开始走向没落。其最主要原因是战争,且东汉晚期到曹魏时期陪葬用玉受限,不能制造也不能厚葬,加速了玉器发展的衰落。直到唐朝以后,玉器又有了新的发展,但这与外来的佛教有极大的关系和影响,是另一套玉器发展体系。而中国古代传统玉器的发展,到东汉时期已几近停滞了。(作者为震旦博物馆研究员,本文根据作者演讲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